警惕胃肠道化脓性肉芽肿误诊为息肉或恶性肿

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04/8714325.html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granuloma,PG)也称肉芽组织型血管瘤,是一种皮肤及黏膜的毛细血管增生性病变,多发生在于皮肤、口腔,发生于消化道者虽然少见,但累及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者均有报道。消化道PG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呈有蒂或亚蒂的息肉样或肿瘤样外观,表面多为红色,常并发溃疡。临床上大多呈无痛性进展,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可伴贫血、腹泻、体重减轻、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或肠套叠等。PG确切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感染、外伤、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

消化道PG的发现主要依靠内窥镜(胃镜、小肠镜、结肠镜)及影像学(US、CT、MR)检查,其在形态上易被误诊为炎症性/增生性息肉或恶性肿瘤,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图1.食管PG随访3年形态变化。

A.初诊;B.3个月复诊;C.6个月复诊;D.25个月复诊;E.39个月复诊;F.内镜超声检查提示食管均一、高回声病变,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

图2.胃PG在CT、胃镜及超声胃镜下表现

图3.胃PG。由上至下分别为胃镜下表现、HE染色低倍和高倍表现及免疫组化CD31染色阳性

图4.十二指肠PG并出血

图5-1.回肠PG在CT下表现

图5-2.回肠PG在小肠镜及超声内镜下表现

图5-3.回肠PG病理HE染色及免疫组化CD34染色阳性图像

图6.降结肠PG并出血

图7.儿童乙状结肠PG并肠套叠手术治疗

图8.直肠PG。分别为内镜、HE染色及CD34染色阳性图像

治疗:有报道表明消化道PG可自然消退,但因其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等往往需要切除治疗。切除治疗应尽量选择低侵袭性的治疗方法,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polypectomy)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如病变向粘膜下层进展,为保证切除完全和避免复发,可考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内镜下无法完全切除的PG或复发的病例,可考虑外科手术。因消化道PG有术后复发的可能,有必要加强术后随访。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xr/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