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方案如何选择

病例来源:中国医院结直肠癌MDT团队

病例执笔:肿瘤内科刘静

刘静教授

1、病史介绍

患者男,65岁,年3月因出现“便血”症状前来就诊。查体无异常体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

2、辅助检查

?外院肠镜(年3月)示:距肛缘约20~25cm可见环周不规则溃疡性病变,底不平,覆污秽苔,周围粘膜环堤状,镜身可通过;距肛缘约28cm见一枚亚蒂息肉,0.6cm;距肛缘约3cm可见一枚亚蒂息肉,1.0cm;直肠散在多枚0.1~0.3cm扁平息肉,表面光滑。肠镜病理:乙状结肠高级别绒毛管状腺瘤,局部恶变。

?肿瘤标志物示:癌胚抗原(CEA)47.9ng/mL、CA:.9U/mL。

?腹部CT可见多发散在肝转移病灶。

?基因状况:未明。

3、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肿瘤家族史:无。

4、诊断与分期

诊断:乙状结肠癌(cT4aN+M1a,IVA期,肝转移)。

5、初始治疗

?外院给予FOLFOX方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4周期,期间不良反应轻,仅发生1度神经毒性。

?疗效评价方面,原发灶状况明显好转,肿瘤缩小。而肝脏转移灶在3周期后评价时为部分消失、部分缩小,但到了4周期后肝转移灶开始变大。与此同时,肿瘤标志物也具有与影像学相同的发展趋势。3周期后下降CEA:36.34ng/mL、CA:48.95U/mL;4周期后回升CEA:76.36ng/mL、CA:94.05U/mL。

6、手术治疗

?由于患者强烈要求行手术治疗,于年6月15日给予腹腔镜下高位前切除术及息肉电切术。术后病理示: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透浆膜,溃疡浸润型,中分化腺癌,断端无癌,淋巴结转移(1/16枚)。免疫组化:Ki67(70%),p53(50%+),CDX2(70-90%+),GSTP1(灶状+),EGFR(+++),VEGF(++),血管内皮细胞CD34(+)其内未见癌栓,淋巴管内皮细胞D2-40(+)可见癌侵犯。术后分期为乙状结肠癌(pT4aN1aM1a,ⅣA期,肝转移)。

?术后一个半月复查,肝脏MRI显示肝脏病灶增大、增多(图1A,1B)。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

A

B

图1A、B:手术前后腹部CT对比。红色剪头所示为手术前原有病灶,黄色圆圈所示为手术后新发病灶。

7、二线治疗

?就诊我院后,对患者既往整体诊疗过程予以梳理。

?首先完善基因检测,结果示:微卫星稳定(MSS),RAS基因野生型,BRAF基因野生型,HER2无扩增及突变,UGT1A1基因为6/7TA杂合多态性,STK11(LKB1)基因(FL种系突变)。

?MDT意见:患者在术前化疗过程中肝脏病灶增大,术后肝脏病灶继续增多增大,且分散在不同的肝段,目前无法根治性切除,建议转化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拒绝靶向治疗,于年8月5日起行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方案化疗(临床试验)。

?2周期后,疗效评价为SD(图2)。不良反应为1度便秘、乏力。

图2二线治疗前及2周期后腹部CT对比

?此时患者希望控制肝脏病灶的意愿较为强烈,沟通后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入了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于年9月25日起行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方案治疗,6个周期后疗效评价为PR(图3)。

图3二线治疗前及6周期后腹部CT对比

MDT讨论---

肝胆外科:根据患者影像学评估显示,肝内病灶虽明显变小,但还存在多发小病灶,难以达到NED,建议继续全身治疗,因目前没有肝外转移,故可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

肿瘤内科:患者目前难以通过局部治疗达到NED,目前联合化疗已6周期,疗效达到平台期,且体能下降。为更好的延缓疾病进展,建议采用有效方案当中耐受性好的治疗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同时考虑患者生物学行为较差,在选择靶向药物的同时选择了耐受性较好的雷替曲塞进行维持。

8、后续治疗

?3周期联合维持治疗后,体能仍下降不能耐受,由此仅给予单药西妥昔单抗维持治疗。

?年7月疾病进展,再引入既往有效的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方案,2周期后疾病再次进展。

?后续患者因体能较差,无法耐受抗肿瘤治疗,行最佳支持治疗,年4月因疾病进展死亡。

思考点---

总结该例病例的整体诊疗过程,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中国医院结直肠癌MDT团队也回顾性地进行了整理与探讨:

1、对于本例这类初始可切除肝转移的患者,最佳的术前治疗方案是什么?应制定什么样的治疗目标?

根据患者当时的各项检查,对该患者进行初始治疗前的评估:患者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均为初始可切除,治疗目标为NED,但肝转移灶的复发风险评分(CRS)为3分,且原发灶没有严重影响身体状况的出血、梗阻症状,因此不建议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灶。考虑患者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当前疾病发展情况,应先行全身抗肿瘤治疗,根据治疗后转归决定后续治疗手段。但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行基因状态检测,对于预后判断,术前治疗方案选择有一定影响。

2、术前治疗疗效为SD(增大)的情况下,后续治疗如何选择,是否更换方案继续全身治疗?如何决定手术联合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介入的时机?

此时,从疗效评价RECIST标准来衡量,并未达到疾病进展(PD),但根据生物学行为和疾病发展现状来看,全身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此时如仍以NED为目标,则应该着重考虑对全身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甚至如果当时进行了基因检测为RAS野生型,还应建议加用西妥昔单抗等靶向治疗,从而增加治疗疗效;而如果外科判断肝脏转移灶无法完全切除,则应改为以姑息治疗为目的的治疗策略。

同时,疾病虽然未达到PD,但看到了发展趋势,因此更应该强调全身治疗的重要性,在原发灶和转移灶未引起相关症状的前提下,手术或消融等局部治疗并不急于介入。

3、对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针对肝脏的局部姑息治疗是否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

对于仅存在不可切除肝转移灶的结直肠癌患者来讲,如果没有相关症状,毁损性局部治疗价值不大,但其他局部治疗,如肝动脉灌注化疗,国外上市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等等,对于肝脏病灶的控制可能优于全身治疗,但目前证据尚不十分充分,今后在如何利用局部治疗来更好地控制仅存的肝脏转移等方面,仍有很多需要探索的空间,值得予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xr/9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