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大医院做了一项肠镜检查统计,结果如下:
上述检查对象仅为肠癌的高危人群并非有症状患者,检查结果反应的现状令人堪忧,我们常说,肠癌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肠镜检查,肠镜是能!救!命!的检查也绝非危言耸听。
哪些人是肠癌高危人群?1、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
2、40岁以上的中年人,60岁以上更为多见,有消化道症状者;
3、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
4、同时具有以下两项或者两项以上人群:
①慢性便秘(近2年来每年在2个月以上)、
②慢性腹泻(近2年前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③黏液血便、
④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⑤慢性阑尾炎或者阑尾切除史、
⑥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⑦有盆腔放疗史者。
结直肠癌(也称大肠癌,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死亡率位居第四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可能会超过肺癌,成为新“癌王”。(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个大肠癌新发患者产生,平均每3.0分钟就有一个大肠癌患者死亡)
从结直肠癌总体走向来看,男性与女性的结直肠癌阳性率均随着年龄而增长,但男性各年龄段的阳性率均高于女性。这一数据在50-60岁开始剧烈升高。
为什么早期发现和治疗很重要?
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主要为腺瘤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约80%的结直肠癌由腺瘤发展而来。
该过程一般需要10年,而从早期结直肠癌发展到晚期还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及早治疗就可以避免最坏的结果。
早期异型增生息肉和腺瘤是可完全治愈的,即便是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期生存率也达90%以上。因此,为了规避患癌风险,息肉腺瘤无论大小,一经发现,我们建议立即切除。
肠癌非常“狡猾”,症状非典型性,常常让人忽略掉;到了晚期,由于病情的恶化,才会有临床的表现。肠癌的症状,很容易与痔疮、阑尾炎混淆,让患者放松警惕,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结肠几乎没有痛感神经,因此,出现这些症状,哪怕出现一个,别拖!一定要就医!
01便血+黑便正常人排便时,粪便大多数为*褐色。
而患肠癌者,在排便的过程中,会受到粪便的挤压,引起肠道息肉破损出现,再加上有些物质被吸收或因血液中铁离子被氧化,就会出现便血,其粪便呈黑色。
很多人以为是痔疮问题,分不清楚两者的区别:
02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性状改变,如原来是成形的,现在出现了黏液便、性状变细条、有固定的压痕等。
03便秘与腹泻交替经常出现便秘的患者,要警惕肠癌。
肠道息肉体积变大,有可能引起肠道梗塞,阻止粪便排出,人就容易便秘。同时,便秘的人要留意是否交替出现腹泻。一旦肠道功能下降,就会出现腹泻。
04排便不规律排便越来越不规律,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的情况;放屁次数突然增多,屁臭;初期会有阵发性腹痛,晚期腹部可能会摸到包块,可见肠形。
如何预防结直肠癌呢?
1、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多吃山芋、红薯、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利于排便。
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积极的锻炼身体,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2、积极防治肠道疾病
我们要积极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定期检查
对于一些大肠癌的高发的人群,还是应该定期的进行检查,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病情,并且可以及时的采取措施治疗。
结肠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肠镜是早期肠癌以及肠道病变检测金标准。
通过肠镜,可发现病灶的部位、范围、大小与初步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可作活检,明确诊断,发现息肉可同时进行镜下微创治疗,安全、便捷。
√结肠癌的影像检查
对决定能否手术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起重要作用;MRI显示结肠的形态比较理想。
√钡剂灌肠
可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局部可见充盈缺损、黏膜纹理破坏及肠壁僵硬等。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发现较小病灶,提高检出率。
√超声、肿瘤标记物
总的来说,肠癌不可怕,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定期筛查,及时就医、息肉、腺瘤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就好啦!
我院正携手湖北省慈善总会,共同开展“慈善助医·三镜联查”大型胃肠病公益筛查活动,靶向筛查消化系统、肛肠4大高发部位,从食管—胃—肠—“菊花”,一站式厘清酸、胀、痛病因,每天10个预约名额,有需要的朋友请把握机会哟!
医院更多胃肠、肛肠问题,欢迎留医院医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