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为什么要切除怎么切有没有风险需要复

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36.html

胃肠道的息肉,大体上可以分为肿瘤性的和非肿瘤性的两大类。

对于肿瘤性息肉,有癌变的倾向,原则上一经发现必须切除,以绝后患。

一些体积较大的良性息肉,由于会引起某些症状,或者会发生腺瘤性变化,也建议切除。

但是,很多朋友对息肉切除不了解,比如担心:

要开刀吗?

要住院吗?

会出很多血吗?

切除后还需要注意什么?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01

为什么要切?

结肠息肉的切除意义主要有:

1、结肠癌预防:

切除后可有效阻断肠癌的进程;

2、提高内科治疗效果:

比如有的息肉会发生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内科用药往往效果不佳,而切除后即可以消除症状;

3、后续复查和预防策略的确定:

根据切除的数量、病理性质、大小,以确定此后的复查频度和方案,并指导预防。

而筛查策略的产生又与高低风险腺瘤评定和结肠镜筛查间隔时间息息相关(下图):

高低风险腺瘤判定及筛查时间间隔。

低风险患者在治疗后5~10年内复查肠镜,高风险患者在治疗后3年内复查肠镜,若复查未见异常,时间间隔可延长至5~10年。

低风险腺瘤:指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1~2个管状腺瘤,直径均10mm;

高风险腺瘤:发现≥3个腺瘤,或其中有1个腺瘤直径≥10mm,或有1/3绒毛结构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笔者的建议是:

无论什么性质的腺瘤,首次复查应该在术后6个月内:此后再遵循以上所述。

02

怎么切?不需要开刀

结直肠息肉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结肠镜下切除、经肛门手术切除和开腹手术切除。

结肠镜下切除术又可以分为:

凝除术、钳除术、圈除术、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1、绝大多数结直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在结肠镜下就可以切除。一般极少需要开腹手术。

2、对于肠镜检查时候发现的单个小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检钳予以钳除,俗称“夹掉”。

3、常用的几种内镜下切除有:

●小的息肉可以PSD热活检钳凝除(图1)。

●较大的息肉则可以用PSD热活检钳钳除(图2)。

●带蒂的息肉可以用圈套器圈除(图3)。

●而大息肉和扁平的息肉则需要行EMR或ESD。

小的息肉可以PSD热活检钳凝除(图1)

结肠息肉的切除意义主要有:

图1——结肠息肉凝除术:

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热活检钳,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烫死。不会有痛感,也不会出血。

较大的息肉则可以用PSD热活检钳钳除(图2)

图2——结肠息肉钳除术:

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圈套器,将圈套套在息肉的基底部,收紧圈套,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切下来的标本取出后送病理检查。

结肠息肉圈除术(图3)

图3——结肠息肉圈除术:

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PSD圈套器,将圈套套在息肉的基底部,收紧圈套,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切下来的标本取出后送病理检查。

EMR切除术(图4)

图4——EMR粘膜切除术:

对于直径接近于2cm的IIa-c型病变及部分Is病变,若直接圈套切除,可能造成全层损伤,通过黏膜下注射液体可增加病变隆起高度,减少圈套和切除难度。

EMR,即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一种在结肠镜下对无蒂的、平坦的息肉或早期癌症进行切除的新技术。它通过往粘膜下层注射液体(甘油果糖+肾上腺素+亚甲蓝),将息肉抬起,然后用圈套器将息肉完整圈除(图4)。

ESD粘膜剥离术(图5)

图5——ESD粘膜剥离术:

对于直径大于2cm且需一次性切除病变、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及部分早癌、EMR残留或复发治疗困难者,可以实行ESD治疗。

ESD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方法。它通过在病变下方的粘膜下层注射液体(甘油果糖+肾上腺素+亚甲蓝),将病变抬高,然后用IT刀或flex刀在病变的周围和底部逐渐切割,最后将病变完整切除。

03

切除后的注意事项

1、息肉切除术后需休息3天,一般情况卧床,可下床大小便,每天散步2-3小时,需要强调的是卧床休息,但不代表24小时不下床,长时间卧床可导致静脉血栓并发症。

3天后可恢复日常活动。

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

2、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禁便秘及用力排便,防止过于用力导致创面出血及穿孔可能,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可以口服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散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3、较大息肉创面较大时需要禁食1天(具体看医生建议),一般息肉切除需要禁食2-4小时,待麻醉完全清醒及无腹痛后,可进食全流质1天。

如仍无腹痛及便血情况,可过度到半流少渣饮食3天。

3天后可普通饮食。忌烟酒、酸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4、无论何时出现突发腹痛及便鲜血、黑便、头晕等及时就医,以防穿孔及出血,必须及时处理。

5、息肉切除后根据息肉病理情况定期复查肠镜。

04

为什么要定期复查?

息肉切除后,由于我们人体的内环境没有改变,适合它生长的土壤继续存在,有的切除不彻底留有残端,所以很可能再次死灰复燃。

●约20~30%中年人肠子上会长息肉,所以到50岁后都要查一次肠镜。发现息肉后应及时予以切除,息肉切除后肠子上仍可能会长出新的息肉,到75~80岁才会逐渐停止;肥胖、高血脂和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肠镜下微创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大于1cm的息肉切除术后特别是采用分片法切除后,息肉的残端会复发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可达10%~35%。

●弯曲的肠管腔成袋状形成视野死角、查肠镜前肠子未洗净、检查时肠管的痉挛、操作医生的肠镜技能和退镜时间等原因,极易造成息肉漏诊。我国息肉检出率12~18%,欧美国家男病员息肉检出率为30%,女病员为25%。

●一项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发现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将其再次切除,会大大降低肠癌(间期结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肠镜复查是有效控制和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手段。

●由于清肠因素、医师操作原因以及肠镜死角等因素,会造成漏诊,据报道息肉的漏诊率在30%上下,所以即使一次肠镜或切除后复查未发现息肉,不代表就真的没有。

05

复查不是那么简单

●肠镜前需要充分进行洗肠,需要提前数日进食无渣食物、检查当日要饮用大量洗肠液,肠镜准备比胃镜准备复杂许多。通常我国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后并不是当场予以切除,通常需要做两次肠镜。

●肠镜复查因为可能会进行二次切除,所以清肠药要选用不能产生气体的药物,如不能使用甘露醇。

●由于肠道自身疾病和医生操作因素,检查后可能有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罕见有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比胃镜检查的风险要高。

肠息肉发展成肠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约要10~20年时间。因此,息肉切除后间隔多长时间复查肠镜,既要考虑检查的效果,又要考虑减轻病员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因素,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综合评定。

06

术后的首次复查

美国结直肠癌多学科工作组(Tsakforce)、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英国胃肠学会(BSG)对高质量的肠镜准备和完全切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依据术后病理学特点,对息肉恶变可能性进行风险分层,推荐结直肠息肉切除后首次肠镜复查的时间,如下表:

国外的推荐复查频度

我国对于术后何时首次复查肠镜,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比欧美要短,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

(2)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

(3)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全结肠检查;

(4)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5)大于1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6)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时。

07

首次复查后,还要复查吗?

(1)首次复查肠镜发现长有息肉并进行切除,根据息肉病理特点再来确定下一次复查时间;

(2)首次复查肠镜未发现息肉,多数国外专家推荐3~5年复查一次肠镜,国内专家意见尚不统一,一项研究认为2年复查一次肠镜是合理而经济的;

(3)随着年龄增大息肉生长减慢,专家认为超过80岁可不再复查肠镜;

(4)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5)根据病员的意愿和心理接受程度,决定复查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只作为分享阅读,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xr/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