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部曲”之一
江少川:重读了你的三部作品,仿佛穿越了你的大半生,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发表,到《曼哈顿情商》至《親吻世界一曼哈顿手记》,构成了你近三十年的“曼哈顿非虚构作品三部曲”,亦可称为“一个中国女人的曼哈顿三部曲”。第一部:由中国到曼哈顿,第二部:曼哈顿生活实彔,第三部:由曼哈顿走向世界。
先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长篇而言,拉开新移民文学大幕的是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北京人在纽约》,另一部为《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就此而言,《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上世纪八十年中期始,当时称为留学生文学的两位作家苏炜,查建英的小说,已经奏响了新移民文学的先声)。从研究新移民文学而言,《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部绕不过的长篇。你萌生写这部小说的念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想到写这部作品呢?你的初衷何在?
周励:回想起北大荒时代,带着许多书下乡干苦力活儿。那时一无所有,但心灵是一座宫殿。我写这部书的序言时,除了手下这几张空白的稿纸外。周围尽是堆得满满的客户发来的英文传真、函电、国际快邮信件、来样、合同、信用证……写这部自传体小说的初衷,就是扉页上的题辞:“此书谨献给我的祖国,和能在困境中发现自我价值的人。”至今我还感觉到,我的金色童年,是成长中最珍贵的日子。从孩童起,我血液中就浸透了对祖国和文学艺术的热爱。
旅途中的周励。
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第一章《纽约商场风云》于年刊登在《十月》杂志第1期,第四章《北大荒的小屋》刊登于同年《十月》第4期,边写边登,写了九个月,有时含着泪水,一半以上内容写的都是苦难,挣扎和奋斗。
我是自由投稿,年在纽约东方书店记下《十月》最后一页的传真号码(那时我很迷十月刊登莫言的《天堂蒜苔之歌》,蒜农哪个苦啊,看得我的热泪盈眶,感叹中国哪里冒出了一个叙事天才?!)业务很忙,序言和第一章写好后,我就一页页地发传真给十月,没有指望会得到答复。
没想到第三天就收到《十月》资深编辑王洪先热情洋溢的回音,并主动表示立即在《十月》年第一期发出,当年居然还获得《十月》长篇小说文学奖。当时我想:我对得起十年北大荒岁月和年轻战友,也对得起年录取我为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的那位美国教授了(后来我改读MBA工商管理)。
在纽约经商财务自由后,、、、我常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图书馆阅读国内文学刊物如《十月》、《收获》,也阅读了不少欧美作家的作品,年开始构思、撰写自传体小说,百分之九十取材于真实生活。当时我喜欢大量观看欧美经典影片,也是林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的常客,钟爱的歌剧譬如普契尼,威尔第,德沃夏克的作品有时连看两遍。
江少川:当时你为什么想到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为书名,有什么其他想法吗?
周励:当时我还经常写日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大部分是我写在日记本上的,书名来自80年代末第五大道客户对我的称呼,那时在纽约商场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女人不多。
年初回国洽谈业务,我抽空专程去京拜访了《十月》谢大钧总编和责编王洪先,并且与北京出版社签了5万册的合同。没想到这本书于7月出版引起了轰动,最后发行了万册。回想从-年在市少年宫的篝火晚会,我立即决定把《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出版的第一笔稿费捐给上海市少年宫(后来又陆续捐赠了一百多万人民币给边远山区和祖国文化事业)我曾是一个裤子都是补丁,脸上总是自信的小伙伴艺术团合唱队队员,小学毕业时,班主任在我这个中队文体委员《学生手册》上的评语是:“爱憎分明,兴趣广泛”!是的,早期儿童教育、文学启迪,特别是成长环境,对人一生的命运十分重要。为此我热爱生我养我的上海,每一条童年熟悉的马路,每一棵隐藏梦想的梧桐树。
江少川:着手写这部长篇之前,哪些文学作品给你印象最深刻?
周励:年返城以后,受到许多优秀作家的影响,看了王蒙描写劳改营饿汉的小说,我曾含着眼泪给王蒙写了一篇读后感向他表示感谢,当然是石沉大海,毕竟像托尔斯泰那样立即给陌生读者罗曼罗兰提笔写回信的大师不多。我还非常喜欢路遥的《人生》。一切都是无奈和无解,仿佛一个无边循环的锁链,印象太深了!
江少川:很想知道你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比如你写这部作品创作过程顺利吗?遇到过什么难题与困惑?因为是自传体小说,涉及到你的家人与朋友(比如你的丈夫麦克)等,他们的态度如何,会介意吗?
周励: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写作非常顺利,仅用了9个月的业余时间完成。90%基于真实生活,实际上真实生活比书中的还要精彩,譬如刚到美国时被介绍给美国富豪当照看孩子的保姆,每周星期天随美国食品大亨夫妇坐直升飞机到纽约私人机场,再换乘私人小飞机飞往佛罗里达西棕榈温泉豪宅,因为6岁男孩在那里的私立学校读书。
豪宅隔壁几条街就是现在特朗普接见习近平的海湖庄园。在那里的生活让我想起《蝴蝶梦》《简爱》这些文学名著,对刚到美国的我是一个极大的文化冲击。我的德国裔美国丈夫非常支持我的写作,还把我的中文书寄给他在德国的亲友们(看书中照片)麦克有一句名言:中国女人和美国女人很像,富有激情和开拓精神。德国女人和日本女人很像,安静、安份,甘当贤妻良母。显然他更欣赏自己的妻子。
江少川:小说出版以后反响热烈,入选“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文学作品”和“百年畅销书”,并获得年“十月文学奖”,一段时间盗版书数量惊人,我手头就有一本。你当时想到过在国内会产生这样广泛热烈的影响吗?
周励:我当时乘着回国洽谈业务,专程飞北京和北京出版社签了5万册合同,不久就回纽约了。没有参加任何签名售书和营销活动,我也不认识国内任何文学评论家。在纽约我致力于进出口贸易和社会活动,孩子刚2岁,我们一有假期就带他去游轮和德国,生活很美好,突然听说这本书评为当年中国书展畅销书榜首,并评为在文学界非常权威的《十月》长篇小说文学奖,后来出版社又交给我成百上千热情的读者来信,以后看到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宣布《曼》书出版发行万册,被形容为“家喻户晓,极受欢迎”,我想,这是因为我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与奋斗。写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的新架构新关系,写了我们这代人不灭的激情与勇气,才在全国引发如此剧烈反响和受到经久不息的几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