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个“内耗人”小组,组里共有5万多成员。
在这里,有人因为发现朋友给共同好友点赞,却不给自己点赞,便断定自己的某种行为惹朋友厌弃,而变得垂头丧气。
也有人因为担心自己完成不了上司交代的任务,白天焦躁不已,坐立不安,夜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这其实是当代大部分成年人的现状,他们的心情被自己过了头的内心活动控制着,而造成焦躁、压抑等消极懈怠的情绪。
而这些极端状态,就是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所说的“自我损耗”。
当一个人总在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忧时,就会被这些忧虑所折磨,从而一点点消耗自己的内在力量。
内耗越严重,人的心神就越混乱,注意力就越不集中,做事就越提不起劲,生活也随之全盘崩溃。
今天,有书君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内耗的特征,寻找造成内耗的原因,以及如何快速摆脱内耗,让内心获得安然与自在。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为了能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有立足之地,拥有璀璨的人生。
面对扑面而来的压力,望不到头的烦恼,只能咬牙挺住。
但有的人总是每天紧绷着神经,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常常觉得很累。
其实,让人心力交瘁的往往不是生活,而是多余的思绪所造成的内耗。
如果你有这3种内耗的特征,就要开始警惕了。
1、情绪内耗:思虑过多,担忧过重
人生总是苦乐参半,总有人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风浪,陷入自我怀疑。
其实,每个人都有情绪,有情绪也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无休止地自我纠缠,落入情绪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作家庆哥曾因儿子大便有点出血,便开始胡思乱想。
一会担心儿子得了肠胃病,一会觉得他发育不良......
直到看了医生,才发现儿子只是对奶粉过敏,其他一切正常。
你看,人之所以感到心累,往往都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太过敏感,思虑太多,将很多细小的事情,无限放大,最终让自己陷入情绪内耗。
2、精神内耗:过分偏执,不懂放下
“生活中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精神内耗严重的人往往会陷入了“得不到越想要,越得不到越痛苦”的怪圈中。
这样做非但无法接近目的地,反而还会过度消耗能量,离目标越来越远。
一位叫余尧的网友,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考入北大元培学院。
为此,他曾一度从北大医学部退学。
复读一年后,尽管成绩优异,但还是没有达到元培学院的分数线。
最后,他只能选择了武汉一所学校。
内心却十分后悔,责备自己当初不该退学,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不快乐的根源,从来都是从不肯放过自己开始。
陷入精神内耗的人常常因自己达不到理想目标,而不断自我苛责,消耗内在能量。
人固然要为梦想而努力,可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太过执着于得不到的事物,只会让自己的人生偏航。
3、社交内耗:太过敏感,费力维持关系
相信很多人都曾因为人际关系而心生烦恼。
太过看重他人的关系,既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也怕因自己的无心之过,让他人受到伤害。
总是小心翼翼,让自己劳心费神。
其实,凡是让你费劲维持的关系,注定走不长远。
一旦付出得不到回应,只会让自己陷入社交内耗。
真正好的关系,从不需要讨好和努力经营。
正所谓,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很多时候,让人心累的,从不是某段关系,而是这段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内耗。
《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有句话说:
“没有人能够一直保持内心的平静。
我们越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在自己身上找到产生内耗的缘由,加以改正,才不会让内耗成为人生的桎梏。
1、思维力不足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境:为了特别想做好一件事情,提前预想了很多结果。
然而,想得越多,思虑越多,最后犹豫不决,反而什么也不敢做。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猴子思维”。
因为在猴子的思维里,只有提前预知所有情况,才能获得心安。
可世事瞬息万变,时刻保持高度警戒的状态,只会令我们愈发焦虑,而喘不过气。
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不是生活的琐碎,也不是工作的奔波,而是思维不到位。
当一个人思维能力不足,无法支撑大局观,就会陷入无厘头的烦恼中,从而耗尽自己的精力。
只有清空心里的杂念,理性地分析当下情形,提前做好两手准备,方能让自己行稳致远。
2、被潜意识操控
张一鸣曾说:
“所有的消极,都是心理时间的累计和对当下的否定造成的。”
一个人之所以时常否定自己,其实都是思维惯性使然。
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
“每个人都具有负性思维,包括了极端化思维、过度焦虑、消极的情绪推理等等,是一种自然而然出现的消极心理能力。”
因为人是唯一接受暗示的动物,当这种消极的心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消极的潜意识,而开启“自我否定”的模式。
而它所迸发出来的负面想法,足以让人自乱阵脚,失去对自我人生的掌控。
3、自我认知偏颇
安东尼·罗宾斯曾说过: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想要控制痛苦与快乐,靠的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情绪和认知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对事情的认知能力,决定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情绪。
内耗越严重的人,自我认知能力就越低。
而一个无法运用积极、智慧的认知调节自己情绪的人,自然无法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情绪活动。
人生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过度的内耗,只会成为幸福人生的羁绊。
诚如,松浦弥太郎所说:
“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人生在世,无论哪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压力。
想要摆脱内耗,不如从这3个方法开始。
1、从外部压力驱动,转移到内在自我驱动
人类的驱动力一般分为两种:外部压力驱动和内在自我驱动。
有人做事为获得外界认可,有人为了满足心理渴求。
外部压力带来的满足感十分短暂,一旦消失,人就会陷入某种内耗。
而内在自我驱动,能够根据当下需求适当调整。
定期审视自己,倾听内心声音,找到内在需求,逐渐从外部动机转移到内在动机。
内在自我驱动所带来的满足感,能让人变得元气满满,更加热爱生活,从而掌控人生前行的方向。
2、提高专注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书时,好不容易进入状态,就被手机消息提示音所吸引,而把读书的计划抛却脑后;
工作时,总要一边刷朋友圈,一边工作,结果很难进入状态。
明明很忙碌,却什么也做不成,情绪也变得迷茫、焦虑和不安。
这种情绪,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所发现的:
“同一时间,如果人的视野中存在多个刺激源,这些刺激源会压制彼此的视觉皮质活动,以此争夺神经表征。”
换句话说,你的专注力会被外界干扰源吸引走,而让自己的压力剧增,愈发焦虑不安。
其实,人的专注力就像肌肉,你必须坚持锻炼,才会让肌肉强壮起来。
不妨从现在开始远离一切干扰源,把注意力放在手头的事情上,让忙碌的思维平静下来。
当你全神贯注做好眼前的事情时,既能修复焦虑,还能拥有成就感,心情也会在不知觉中好起来。
3、自控力训练
一个人的情绪掌控力里,藏着他的未来。
而自控力,就是帮助我们管理好情绪的关键。
学会接纳负面情绪,尽可能理性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
从中寻求解决的方法,才能快速从低沉的状态里分离出来。
世事无常,我们虽然无法控制事物的发展,却可以利用自控力控制好情绪,控制好余生。
▽
作家茅盾说:
“人生的路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爱爱人的人儿会忘记了有刺只想着有花。”
聪明的人早就通过自我调节,而练就“反内耗”体质。
只有内耗严重的人,才会让自己的情绪、精神、社交,陷入无底的深渊里。
当你彻底告别了内耗,你会发觉事变顺了,心情变好,生活也开朗了。
人生路漫漫,愿你我都能早日告别内耗,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