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癌色变的今天,我们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说说这个“大肠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大肠癌的定义,什么叫大肠癌。大肠癌是俗称,相对于小肠而言,由于小肠癌发病率很低,较为罕见,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2%,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5%。因此,大肠癌也被普遍成为“肠癌”。大肠癌包括盲肠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肛门癌或者肛管癌是另外的范畴,其发病、病理类型及治疗方式与直肠癌有较明显的差别,今天不在此赘述。
全世界每年有约万名患者被确诊为大肠癌,而有超过60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大肠癌。目前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排第三位,上海大概是在第二位左右。第一位呢?是肺癌。就大肠癌而言,目前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大肠癌约37万,平均每天有人确诊大肠癌,同时每年有约19万人死于大肠癌,差不多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更可怕的是,中国大肠癌年轻化趋势特别明显。美国人大肠癌平均发病年龄是约70岁,但是中国人居然是50岁左右,年轻了近20岁,在临床上又以中低位直肠癌尤为多见。
美国好莱坞巨星、被称为“优雅的同义语”、“天使的化身”的奥黛丽-赫本,年也因结肠癌病重而亡。年,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被称为胆大包天第一人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结肠癌在上海逝世,享年38岁。原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主持人-肖晓琳,年7月因大肠癌去世,享年53岁。而年初,江苏宜兴一位德艺双馨,年仅50多岁的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也死于大肠癌......
大肠癌发病来势汹汹,且就在我们身边。那大肠癌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是否有良好的预防或者早防早治办法?随着大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不管是从科普还是正规、非正规的各类宣传可谓铺天盖地。诚然,良好的饮食结构、规律的生活习惯、优美的生活环境等等对于任何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针对大肠癌,从调整个人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方面,以下一些情况对于延缓或者说部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严格控制体重,控制腹部脂肪。无论体重如何,腹部脂肪与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是非常明确的。经常适度锻炼身体。多吃高纤维食物,就比如蔬菜、水果等高纤维、易成渣的食物。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同样的重量,加工肉类如热狗、培根、香肠和熟肉制品等,会使大肠癌风险增加更多。尽量不喝酒或少喝酒。如此等等,正如前述,这些所谓的预防措施无法、也不可能彻底隔绝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癌最容易预防的根本原因是:发病机理明确。和其他很多肿瘤扑朔迷离的形成演化进程相比,大肠癌的发展套路简单,其前世可谓一目了然,85%-90%以上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息肉发展而来的。这就意味着,只要及时发现并切除掉息肉,就可以阻断其日后恶变的可能性,进而做到与大肠癌绝缘,是彻底绝缘!当然,另外那约10%的大肠癌,其发生更多的因为遗传因素,有明显的家族聚居和遗传背景,目前医疗水平下还暂时无法彻底避免。
通俗地说,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就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长了一个突起的肉疙瘩。这个肉疙瘩小至芝麻、绿豆,大至核桃,数量可从1个至成百上千个不等。如果我们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首先因为刚开始息肉都比较小,其次肠管有相对较大的空间,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或者明显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大肠癌不容易早发现的其中一个原因。而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大肠癌首诊患者中就有近20%-30%患者已经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这个现状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而就大肠息肉而言,并不是说所有大肠息肉都是坏蛋,都会转变为大肠癌。按照其病理性质,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腺瘤性息肉几种。这其中只有腺瘤性息肉会恶变,但遗憾的是腺瘤性息肉在所有大肠息肉中占了绝大多数。研究显示,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因此,大肠腺瘤性息肉是明确的癌前病变,简言之,不处理的话将来很有可能会最终演变成为大肠癌。我们现在可以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癌变前及时处理掉这些腺瘤性息肉,就相当于拆掉了这颗定时炸弹。因此,结直肠癌的预防是简单易行且卓有成效的。
不要以为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大肠癌容易预防不单单是因为我们把清了它发展演变的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发展非常缓慢。一般来讲,大肠腺瘤的发生到演变为大肠癌需要10年至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漫长的过程为我们及时发现并阻断它的进一步演变恶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大家知道,几乎各种肿瘤都有相应的筛查方式,但多数时候筛查无法实现预防的目的,其意义更大程度上在于第一时间发现并治疗已经存在的肿瘤。但是,对于大肠癌来说,筛查同时也是一种预防。这种神奇的筛查方式就是经肛门探及肠道的结直肠镜,大肠镜,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肠镜。在肠镜检查下发现腺瘤性息肉并及时切除,就可以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因此,结肠镜是世界公认的、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大肠癌的筛查和预防手段。美国国家癌症年报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美国的大肠癌发生率以每年3%的速度在持续下降。上海也于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在社区开展大肠癌筛查,目前应该估计差不多推广至全国。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种尴尬且略痛苦的检查保持着一种本能的抗拒和拖延。正是因此,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惨剧最终变成血淋林的现实。换句话说,结直肠癌患者其实是世界上最冤枉、最委屈的癌症患者。患上这样的疾病,多半要归结于自己的拖延或无知。
结肠镜检查虽然可能有一定的痛苦,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正常的成年人绝对都是可以耐受。同时,建议以下人群及时做好结肠镜筛查:1、40岁以上人群;2、便血的人群;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群;4、有慢性腹泻的人群;5、经常发生便秘、黑便和黏液便的人群;6、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群;8、体重指数超标,过度肥胖者。
结合中国的国情,依据一般的规律,如果结肠镜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可以后每3-5年再做一次。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应做好定期复查结肠镜。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结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逐步改为每3-5年查一次。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当然也很重要。
一个可能有点疼痛、有点害羞、似乎有点不太“体面”的检查,也许可以换来3-5年左右的肠道安全,何乐而不为?希望这个科学、有效的筛查手段能够引起大家对于大肠癌的足够重视,千万不要等到噩运已经降临再说后悔!
不带夸张的说,除外遗传的因素,只要能够遵医生嘱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结肠镜筛查并早期处理大肠腺瘤性息肉就可以最大程度的远离大肠癌!
DrShi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