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由于篇幅有限,此患者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均有不同疾病,为保证通俗易懂以及解释清楚,我们会分开6篇进行详细讲解,想看前4期请爬楼翻看。
下消化道:结直肠炎+结肠腺瘤增生+EMR治疗内镜所见
距肛缘65cm升结肠处见一枚带亚蒂腺瘤样增生,表面呈分叶状,充血发红,约2.0*1.5cm,60cm处见一枚大小约0.8*0.8cm息肉样增生,表面腺体丰富。横结肠见多枚息肉样增生,较大约0.5*0.4cm,表面腺体丰富。
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
镜下诊断:
1、结直肠黏膜炎症性改变;2、升结肠腺瘤样增生?3、结肠多发性息肉样增生。
知识点5结肠腺瘤样增生?“结肠腺瘤样增生?”也许非医人员对这个“?”有不明白的地方,这个在医学上叫疑似,为何说是疑似是因为这个最终是不是癌要靠病理来确诊。
结肠腺瘤是属于结肠息肉的一种,从病理上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型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四种。我们一个一个来讲。结肠管状腺瘤
腺瘤性息肉是所有息肉中最容易致癌的,根据组织学成分可分为管状腺瘤(癌变率1%~5%)、混合型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他们之间是顺承关系,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往癌症发展,如果时间足够,应该接近百分百会癌变。目前临床上对于大于2cm的腺瘤都要求立即切除,肠镜内切除困难可能需要通过腹腔镜甚至开腹进行局部的肠段切除。
结肠绒毛状腺瘤
错构瘤型息肉与家族遗传有关,目前除了手术之外尚无完全的治疗方法,典型特点是胃肠道内有大量息肉,数目从到数千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目前治疗后10年以上存活病例较少。本病多因家族遗传
炎症性息肉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严格来说并不是息肉,而是息肉状肉芽肿。常因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引起。由于炎性息肉有无癌变以及如何发生癌变问题尚难定论,临床医生保守起见,一般以及早切除处理。
结肠镜检查仍是预防息肉的唯一途径
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多数40岁以后发病以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不会发生恶变。
综上,患者朋友们一定要记住,只要是腺瘤性息肉,满足切除标准的务必及时切除,癌变的风险对于群体哪怕只有1%,对于个体只有0和1。
客官老爷们来都来了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