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切除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什么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表现无症状,腹部不适、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人群中发病率高。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息肉分为不同类型,最常见的是根据病理类型分类,腺瘤性息肉最常见,也最易癌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肠息肉对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多位于左半结肠。
大肠长息肉了我们也不用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肠上长息肉的治疗方法吧。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有内镜下摘除法和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法;但内镜下切除肠息肉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常用的方法有:1)钳夹活检术,2)息肉圈套切除术,3)氩离子凝固术,4)金属夹结扎术,5)尼龙圈套扎术,6)激光灼烧法,7)热电极治疗法,8)微波凝除法。内镜下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方便。并且内镜技术在不断发展,肠镜质量在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息肉在预防结直肠癌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内镜下无创性治疗大肠息肉,是内镜诊断与治疗术上的重大发展,经内镜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可有效的防止与阻断结直癌的发生。切除后,也不是万事大吉了,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休息及运动
1、内镜治疗后应卧床1-3天,因为肠管很薄,仅几毫厘米厚度,电凝电灼切除息肉,卧床有利于黏膜创面修复,防止出血、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2、起床后不要急于下地,要先在床边坐上片刻,无头晕不适再下地,再站立一阵,无头晕反应才去厕所,完厕后慢慢起立,站隐,无头晕再回床休息。以防发生起立性昏厥,跌倒。大便时要注意顺其自然,不要努挣排便,以防擦伤息肉创面,引发出血;观察粪便颜色、有无血便情况。
3、在1个月内宜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提举重物、长余外出等,以防范息肉创面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多样化;进食要尽量定时定量。保持食物清洁卫生,防止致癌物的污染,改变不良的烹调方法如,不食或少食煎、炸、烘、烤食物。发挥食物中抗癌要素的作用。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称为食物防癌“三要素”,平时要注意多“三要素”食物;少吃或不吃熏、硝(红色肉)、腌、泡和过烫、过碱、过冷、过硬等易诱发肠癌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何定期复查肠镜
1、超过直径1cm的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应在术后半年内复查。
2、一般息肉电凝电灼术后4年内,每年至少应作肠镜1次,若无息肉发现,可每隔2年复查1次。
3、随访期间,应常作大便潜血试验以及癌胚抗原检查。
4、随访中一旦发现息肉,建议行内镜下电凝电切或氩气术治疗。
5、术后随访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局部结肠黏膜息肉有无复发;早期发现异型性增生病变。以便及时处理,预防肠癌的发生。
6、高危人群:①多发腺瘤;②直径≥2cm;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高危人群治疗后3~6月内复查纤维结肠镜,如为阴性,6~9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想必大家现在对于大肠上长息肉的治疗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已经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