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后,被报告显示的身体某个部位的小息肉而弄得十分焦虑。
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肿瘤的前期征兆,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不用过多在意。
那么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该如何治疗呢?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但是,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一旦出现上医院做肠镜检查。
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胃息肉:切不切看病理胃息肉也大概有两种类型,即炎症性(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胃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30%~58.3%,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属于胃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左右。
首先要做活检病理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可以选择胃镜下治疗),以绝后患;
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有H.P菌感染的增生性息肉,需要根除H.P菌;
炎症性息肉体积比较大的直径>2cm者,也建议切除。
由于胃息肉容易复发,切除后,要在3-6个月复查一次。
(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守护胃肠健康,我们与您同行
网络在线预约渠道畅通,为您提供舒心服务!一、电话咨询、预约联系-二、在线挂号(长按识别进挂号通道)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自助预约挂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