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镜中心结肠巨大息肉内镜下切除术
医院内镜中心杨喜洋主任尤其擅长内镜下的各种复杂、疑难病例的诊疗,如消化道早癌诊断及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消化道巨大息肉切除术、消化道间质瘤内镜下挖除术(ESE)及全层切除术(EFTR)、消化道异物取出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术等。
由于内镜下微创手术体表无切口、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恢复快、费用低,得到患者一致好评,为广大许昌人民带来福音!
今天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下近期一例结肠巨大息肉内镜下切除的典型病例。
患者因反复大便带血1年余,一直按痔疮治疗,效果不佳,后经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巨大息肉。由于息肉较大,血供丰富,内镜下切除存在一定风险,医院,均建议外科手术。四处打听,得知医院内镜中心杨喜洋主任擅长内镜下微创治疗,遂来我院。
杨喜洋主任再次给予患者肠镜下精查,提示:距肛门缘25cm见一巨大息肉,大小约7cm*6cm,长蒂,蒂较粗,滋养血管丰富,且分支较多,表面呈绒毛状。图中的息肉只是冰山一角,主蒂粗约1.0cm,所以可能一刀下去发生飙血的风险,如何避免术中出血且一次性完整切除息肉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凭借多年的内镜下治疗经验,杨喜洋主任肯定的告诉患者可以内镜下微创治疗,避免外科开刀手术切除。同时告知手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内镜下采用钛夹联合尼龙绳阻断巨大息肉根部血流后,行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巨大息肉。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白色创面完好,未见渗血出血等异常。患者及其家属直呼神奇!
术后病理提示:乙状结肠肿物:管状绒毛状腺瘤,伴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度不典型增生)
此次切除的息肉为腺瘤性息肉,且伴腺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癌变率极高,内镜下切除术及时阻止了息肉癌变的进程,患者及其家属由衷感谢杨喜洋主任妙手仁心,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患者术后当天可进流食,术后3天就恢复正常饮食,5天后顺利出院。
术后3个月复查图片
距肛门缘25cm乙状结肠(原息肉切除处)粘膜光滑,未见异常增生及隆起。患者及家属对杨喜洋主任及其医护团队给予的第二次生命,再三表示感恩和感谢!
什么是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指隆起于胃肠粘膜上皮,并向胃肠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
肠息肉的分类?
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属于癌性病变,应提高警惕。
胃肠道息肉的病因?
胃肠道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仍不清楚。根据对息肉的研究初步提示腺瘤的发生是多个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基因异常或突变基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表达形成。腺瘤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与感染和损伤有关,引起适应性反应。
胃肠道息肉的临床表现?
胃肠道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有并发症时才会出现临床表现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因而可有如下症状如上腹部不适,反酸烧心等。多数结直肠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便秘,腹痛及肿物自肛门脱出和贫血等,偶尔还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等。
胃肠道息肉的危害?
胃肠道息肉可引起消化道梗阻、出血及腹泻等并发症。严重的部分息肉具有恶变倾向,可形成肿瘤,部分息肉为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如何发现?
胃肠息肉胃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病之一,可因疼痛大便出血粘液病等就诊而被检出,但很多患者病不一定都有出现症状,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增强及胃肠道窥镜技术的发展,部分患者是在做诊断性检查或体检时被发现的,目前内镜是首选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内镜有成像清晰,并能储存图片图像资料或打印对比,同时还可进行内镜下息肉的治疗等优点。
杨喜洋主任寄语
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等来就诊时已是癌症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后悔晚矣。内镜是预防和诊断消化道癌症的首选检查方法。珍爱生命,远离消化道癌症,从胃肠镜做起。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一定要未病先防,重视消化道癌早诊早治!
长按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