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徐某,男性,22岁,因无痛性便医院做电子肠镜检查见距肛门20cm乙状结肠一长蒂息肉,外院活检病理报告示炎性息肉,而转我院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
白光示息肉头端呈鱼鳞状,近蒂部息肉结构紊乱,并见活检疤痕。
NBI示息肉头端鱼鳞状改变,近蒂部息肉见工藤分型pitpatternIIIs
结晶紫染色示息肉头端鱼鳞状改变,近蒂部息肉见工藤分型pitpatternIIIs
结晶紫+NBI示息肉头端鱼鳞状改变,近蒂部息肉见工藤分型pitpatternIIIs
于蒂部钛夹夹闭后圈套切除
残端未出血,残留蒂部未见有结构异常。
切除息肉网兜回收送病理检查
标本
我院胃镜报告示回肠末端多发小息肉芽胚,乙状结肠幼年性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
术后病理示幼年性息肉伴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病理报告示幼年性息肉伴局灶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幼年性息肉癌变及其少见,医院会诊。
医院病理科会诊示直肠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基底及切缘均未见癌累及。
文献复习及体会:幼年性息肉属错构瘤性息肉,它与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皆为非肿瘤性息肉,90%以上发生在儿童,成人亦可发病。
幼年性息肉的病因仍不明确,主要有五种推测:(1)慢性炎症刺激:肠道的慢性炎症使局部黏膜发生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表皮、腺上皮及其下层组织增生;(2)慢性机械刺激:坚硬的粪便、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3)胚胎组织异位:指机体某一器官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而形成病变;(4)病毒感染;(5)遗传因素。
多数病理学家认为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由于部分腺体扩张形成囊状,内有大量黏液潴留,故又称潴留性息肉。一般认为其不属于肿瘤性息肉,因而不发生癌变。但有报道表明,幼年性息肉中可在部分区域出现腺瘤的改变,这些腺瘤成分和上皮的增生可能引起癌变。
幼年性息肉的组织学特征为:腺管呈囊性扩张,充满粘液及中性白细胞,细胞间质中细胞成分丰富,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构成息肉的腺管无异型,间质内内有出血,毛细血管充血,表面上皮常有脱落。
临床症状:多为无痛性便血。
内镜特征:幼年性息肉头部呈球形或草莓状,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也可有分叶现象,多呈红色,常伴有糜烂或浅溃疡,组织脆,易出血,息肉明显呈紫红色,多有蒂,表面常有糜烂及白苔附着,在成人的幼年性息肉也有此特征,发生的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偶有发生在胃及小肠。
治疗及预后:幼年性息肉为良性疾病。治疗目前首选内镜下切除,可以行圈套器套后电凝切除或者用钛夹夹住蒂部后再圈套电凝切除,粗蒂可以先用尼龙绳套扎蒂部后再用圈套器圈套电凝切除,电凝切除后即治愈,但不排除再发,要定期复查大肠镜,可于第一次大肠镜检查后1年复查。虽有癌变之报告,但恶变率极低。
预防:病因仍不明确,目前尚无确切的预防措施,能做到的主要有:多吃粗纤维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本例患者属于成人的幼年性息肉,内镜特征为息肉头端呈鱼鳞状充血,但在近蒂部的有腺瘤样改变,内镜下NBI+结晶紫+放大见局部pitpatternIIIs型,所以对成年人的幼年性息肉应该行放大染色内镜检查及精准活检,才不会漏诊。虽目前基本认为幼年性息肉为良性错构瘤,对于是否恶变尚无确切定论,已有文献报道幼年性息肉有恶变,幼年息肉腺体的异型增生恶变成结直肠癌,其恶变过程推测为幼年性息肉-腺瘤-癌,多数专家认为癌变起源于息肉内腺瘤样不典型增生区域,符合大肠癌的发展模式,即上皮细胞经由不典型增生-腺瘤-癌,但这些不典型增生如何转变为腺瘤进而癌变,目前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腺瘤和癌症有关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参与其发病过程。
本文作者:丁堃,副主任医师,江西省上饶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院消化内镜室主任。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曾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医院全国消化内科医师进修班、医院第五期ERCP班、医院第54期全国消化科主任学习班、医院第41期内镜微创技术培训班进修培训学习。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包括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PMR、ESD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内镜(EU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及套扎术、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支架置入术及消化道动力检测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的空白。
丁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