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是由于结肠固有膜内的巨噬细胞含有大量的脂褐素样物质,黏膜色素沉着导致结肠变黑,是一种良性的、可自我恢复的非炎症性肠病。
在我国结肠黑变病的肠镜检出率约在1%-2%,但因便秘而长期服用泻药的老年患者,检出率高达44.4%,故该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便秘患者増加以及无痛肠镜检查的普及,该病的检出率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该病是一种非炎症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患者年龄,及是否便秘、服用泻药、过量摄入金属元素及矿物质有关,此外溃性结肠炎也可能是诱因。
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长,色素颗粒被肠道吸收,使得肠黏膜变黑。部分人群经常使用番泻叶、芦荟、大黄等泻药改善便秘,这些药物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化为脂褐素等色素,沉积在肠黏膜内并使其呈现黑色。
该病主要表现为在肠镜下,可发现患者结肠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黑变。此外还可出现便秘、排便困难、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食欲欠佳、下腹部隐痛,以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低钙等。若患者合并有肠炎、肠息肉、结肠癌等疾病时,还可出现便血、腹泻等症状。
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膳食结构以改善便秘。患者应当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大白菜、菌藻类、豆类、苹果、香蕉等蔬菜水果类,适当减少蛋白质、脂肪的摄入。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油炸食品等,并注意多饮水,每日总饮水量应达到ml以上。减少使用或停止使用含有蒽类成分的泻药,如大黄、番泻叶等。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每日早起后排便,排便时避免看书,避免人为抑制便意等。此外,必要时可适当按摩腹部,帮助排便。
如果经药物治疗后,排便情况仍不能改善,医院便秘专科就诊,分清便秘类型针对性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