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肠息肉该不该摘除

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无须过分惊慌。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镜下的息肉(图片来源:YouandColonoscopy)

哪些人是肠息肉高发人群?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

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肠镜摘除息肉(图片来源:YouandColonoscopy)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取出息肉(图片来源:YouandColonoscopy)

息肉发展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40岁后定期肠镜检查,早期肠癌治愈率达90%

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做肠镜、肛门镜检查,可以早发现息肉、早切除,避免癌变。肠镜不仅可以检查出早期肠癌,还可分辨肠息肉的性质、大小,医生可以据此直接对高危肠息肉进行同步无痛切除,患者仅需休息1小时左右即可自行离开,大大降低患者癌变的几率。而发现早期肠癌后,其治愈率可达90%左右。

专家建议,肠镜检查结果正常的,可3年至5年复查一次;肠镜检查有息肉的,3至6个月要复查;有多发性肠息肉的,可在肠镜检查同步摘除;发现息肉病(息肉个数在个以上)的,才会建议切除该段肠管,在尽可能保留正常肠段功能的前提下,考虑扩大预防性切除。

预防肠息肉饮食要清淡

预防肠息肉很简单,要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要规律。具有肠癌前期病变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尤其是肠癌的高风险人群,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建议以下八类人群早做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4、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6、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者;

8、肥胖者,这类人群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

发现问题,医院别担心、还有我们

咨询一下你就知道了

反正咨询又不要钱

肛小泰

赞赏

长按







































什么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gjjcr/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