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再次被医师告知还是没有找到肠内息肉时,陈女士又急又不服气,“医院,检查结果上那么明显的息肉怎么就是没有被找到?”陈女士决定医院。
“神秘”息肉,到底在哪里?几个月前,因身边亲人罹患结肠癌,陈女士携家人医院内镜中心接受了胃、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
结合自身条件,陈女士选择了胶囊内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陈女士的升结肠有一大小为0.6cm×.0cm大小的息肉。
发现息肉后,医院内镜中心医师提醒陈女士需尽早行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治疗。
为此,陈女士医院专科医师,均表示需摘除治疗。因个人因素,陈医院进行结肠息肉摘除治疗。
(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升结肠有一息肉)
可奇怪的是,接连医院,医师们均告知未找到肠道息肉。
陈女士越想越郁闷,最后她决定还是回到医院内镜中心接受息肉摘除术。
小小息肉为何让人如此紧张?陈女士来到医院内镜中心,在综合评估陈女士的身体条件后,万玲主任同意为其进行息肉摘除术。
手术过程十分顺利,万玲医师介绍,陈女士升结肠息肉处于肠道褶皱处,因此容易被忽略,最终该息肉被摘除,并被送检,鉴别性质。
小小息肉,为何让陈女士如此紧张?
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万玲医师介绍,大肠息肉是指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包括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
万玲主任强调,息肉若是放之不管,任其生长,很有可能会出现息肉恶变。
某些息肉的恶变过程大致遵循:小息肉→大息肉→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一般需5-0年,但临床实际中也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病例。
最终,陈女士的升结肠息肉病理诊断结果为管状腺瘤。万玲主任叮嘱其需要半年至年进行结肠镜复查。
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是早期发现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有效方法万玲主任介绍,大多数大肠息肉没有症状,一旦息肉持续长大或者发生恶变,可能会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
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随着腺瘤体积增大、癌变几率也会升高。
有文献报道,当腺瘤体积大于2cm时,其癌变率高达46%。目前,结肠镜及胶囊内镜是早期发现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比于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更便捷,具有体积小、检查方便、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受检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
这也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检查方式。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息肉,万玲医师介绍,在肠镜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直径小于0.5cm的息肉会即时在内镜下钳夹取出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直径大于0.5cm的会取样活检明确息肉性质,若是病理诊断为炎症性息肉则建议定期复查,若是腺瘤性息肉,建议尽早接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防止息肉癌变的发生。
以下人群需定期进行肠道筛查:①年龄超过40岁者;
②出现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的人群;
③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家族史的成员;
④炎症性肠病(克罗恩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药物治疗后的复查;
⑤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复查;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需定期接受肠镜检查: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热文推荐:
结直肠癌——转移并不等于“判死刑”
得直肠癌对人有什么危害
做直肠癌的手术费用大概需要多少钱
肉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