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十堂课程内容已全部推送完毕,敬请观赏:
一听消化道早癌系统性课程发刊词
▲点击以上链接可进入课程页面▲
本文所涉及的病理美图及观点来自医院病理科赵畅医生朋友圈,病理图片版权属于BrianMcMillen,美图以及文中观点的公开发表已征得两位医生的授权及同意,如另需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致谢!
▼我们先来看六张病理美图放大如下:
▼赵畅医生在这六张图后写到:
“个人理解,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黏膜有大量的淋巴、浆细胞及淋巴聚集,淋巴聚集位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其表面的黏膜上皮细胞称为微褶细胞(microfoldcell),简称M细胞。其功能是吞噬肠腔内病原微生物,转运给紧邻其下方的淋巴组织,通过免疫反应清除病原微生物。M细胞及表面黏膜可由于炎性反应或溃疡修复等原因再生,并长入结直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形成淋巴腺复合体。其内腺体可以腺瘤样变、癌变,外面的腺瘤及癌也可能长进淋巴腺复合体里面。(发病的组织结构基础)
结直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相关的腺癌GALTC(与年Petris基于大体形态命名的“圆顶样腺癌”类似)是由腺癌及其周围非常明显的淋巴组织构成,是由淋巴组织内的腺上皮恶变为腺癌,而不是对肿瘤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发生淋巴细胞聚集。有文献认为其应该是结肠腺瘤累及黏膜下淋巴腺复合体,是一种“假浸润”。淋巴腺复合体内腺体与表面腺瘤相延续,无浸润性单个细胞和小细胞簇,无结构不良、融合、不规则的腺体,无实性肿瘤细胞巢形成,无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或脉管浸润,即使出现“疝入”的情况,腺体周围也会有一圈黏膜肌。本例黏膜面有明显的管状-绒毛状腺瘤,同时没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区域,也许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累及腺淋巴复合体”更恰当。当形态学出现明显的黏膜内癌改变,并由腺淋巴复合体为中心向周围生长时,也许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腺癌”更合适,说明其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更容易浸润和转移。(周围淋巴组织松散薄弱,容易突破)”
▼下图为文献中的结直肠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腺癌:
▼结肠腺瘤性息肉累及LGC(淋巴腺复合体)
图1.结肠腺瘤性息肉累及LGC:(lymphogland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