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早筛新技术

肠癌,又称大肠癌,即结肠和直肠癌的总称。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癌症,常年高居我国癌症发病率前五位。大肠癌的发病与年龄、地区、性别等因素有关。其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环境、饮食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肠癌可根据癌变的原发灶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的情况进行精准分期,根据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疾病预后也有所不同。有研究发现,0/Ⅰ期肠癌的5年存活率高达90%以上,而Ⅳ期肠癌的5年存活率仅为5%-7%。因此,早期发现肠癌对于改善预后有着很大意义,也可以节省患者就医成本。

然而,肠癌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明显的症状,如消化不良等。随着癌症的发展,才逐渐出现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也可能出现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此外,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因此,仅凭症状发现早期肠癌很困难。肠癌早筛的技术应运而生,随着其不断发展,目前主要有三大早期筛查技术:结肠镜检查、FOBT/FIT检测技术、基于血液或粪便DNA的筛查技术。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是一支细长可弯曲的仪器,直径大约1厘米,通过肛门进入直肠,直到大肠,可以通过电视屏幕观察到结肠和大肠的内部情况,用来检查大肠及结肠的内部病变。还可以钳取小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而指导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日臻成熟,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不断进步,还可在结肠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早癌,也可在结肠镜下止血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结肠镜检查也出现了无痛肠镜,这种检查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受检者的痛苦。无痛肠镜比普通肠镜多了麻醉这一步,在开始进行肠镜检查操作前会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但是无痛肠镜相对于普通肠镜还应该注意麻醉的风险,所以应该谨慎选择。

此外还出现了基于CT技术的虚拟肠镜(CTColonography,又称VirtualColonoscopy,CTC)。是先以CT进行摄影,并将摄影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影像处理之后再编,从而生成恰似以肠镜伸入肠道之内检查的三维影像,并以此来检查潜在病灶的技术。

总体上看,目前结肠镜作为诊断方法无法被其他方法替代。但结肠镜检查依然具有不少缺点:侵入性、肠道准备繁琐、有创伤风险,人群筛查依从性较低,禁忌症人群无法进行此项检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肠癌早筛的推进。尽管新出现的无痛肠镜、CT仿真结肠镜可以降低部分不适感,但各有缺点,无法取代传统结肠镜检查。所以,肠癌早筛在人群中的渗透仍需非侵入性检测手段的支持。

非侵入性检测手段如便隐血检测包括gFOBT(粪便隐血试验)及FIT技术(粪便免疫化学试验)也先后问世。

粪便隐血试验

(FecalOccult-bloodTests,gFOBT)

正常人消化道胃肠黏膜上皮更新过程中每天约要丢失0.5-1.5ml的血液,这是正常生理性出血。但如果消化道的失血量每日大于2ml时,说明消化道是有病变的出血,属于是病理性出血。大便肉眼观察不到大便内有血液、只有通过化学试验才能检出的血液时,称为大便隐性出血(FOB),简称大便隐血。该方法存在饮食限制、采样次数多、敏感性低的缺陷。做粪便隐血测试的人群中通常大概有1%-5%的人会呈现阳性,这个时候就需要后续以结肠镜等作精密检查来排除或者确诊疾病。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

(FecalImmunochemicalTests,FIT)

FIT本质上也是粪便隐血测试,只不过是更新的一代方式。FIT是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的珠蛋白成分来检测粪便潜血,主要应用针对珠蛋白成分的抗体来检测。相较gFOBT,FIT方法主要有几个优点:(1)不受饮食干扰。由于FIT可特异性地检测人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因而不受饮食限制,此外也不受药物限制。(2)FIT更能特异性地检测出下消化道的初血。(3)所需样本数少,增加患者依从性。不过FIT也存在一些问题:(1)敏感性仍有提高空间。FIT对结直肠癌敏感性区间大,最低仅73%,对于癌前病变如息肉等检测敏感性更低。(2)价格较高。

gFOBT,FIT这两项技术虽然具有无创、快速等优点,但敏感性较低,会漏掉许多患者。

基于粪便DNA(sDNA)或血液DNA筛查技术

相比于传统肠癌筛查技术,基于DNA的肠癌筛查技术同时具备非侵入性和高敏感性的优点。该技术基本原理是:检测肠粘膜脱落进入粪便的发生癌前病变的细胞中的异常DNA。在粪便样品收集并运输到检测中心后,检测人员通过采用DNA提取和分离技术提取所需DNA,通过DNA检测技术筛查出早期肠癌。

基于粪便DNA检测的劣势在于假阳率比FIT还要高,价格也比较高。

以上几种主要的筛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最符合自己的筛查方式。

专家简介

王志刚,男,主任医师,教授,外科学博士(医院),上海交通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青委,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脏器联合脏器切除和质量控制学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胃肠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结直肠疾病诊治中心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腔镜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结直肠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微创学组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学组委员,宋庆龄基金会肿瘤综合诊治委员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学会复杂肿瘤诊治专委会常委。临床专长与学术成就:从事临床工作近20余年,擅长胃肠肿瘤的传统根治手术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在六院普外科率先全面开展腹腔镜下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的根治术,国内较早开展双镜联合(胃肠镜和腹腔镜)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和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手术,开展单孔腔镜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微创效果。开展大肠癌肝转移的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是对复杂肠癌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包括局部晚期肠癌、低位直肠癌、复发性肠癌、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高风险肠癌患者。近年来,大力开展了复发肠癌再手术的研究工作,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联合脏器切除,杂交腹壁缺损一期修复、术中温热化疗,术中放疗等多项技术,使众多复发肠癌患者获得再次手术切除的机会,延长了生存,改善了生活质量。开设并领衔国内首个复杂肠癌多学科诊治整合门诊。年曾在美国著名的ClevelandClinic结直肠外科中心学习,师从美国结直肠外科协会主席VictorFazio教授,学习并开展了各类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超低位保肛手术和各类储袋手术技术;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微创外科中心学习培训。先后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交通大学百人计划、上海交通医院业务骨干培养计划,曾被评为上海市青年岗位工作能手、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带教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主持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卫生局重点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0篇为SCI收录,担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杂志》等多种杂志编委,参编专著3部,多次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擅长:肠癌腔镜和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各类复杂肠癌如局部晚期、超低位、复发肠癌的手术治疗。长按左侧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gjjcr/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