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的哪些情况才叫癌前病变

目前网上所传的有以下几种"癌前病变“:粘膜白斑、胃、肠道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化、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等。其实,这些说法太轻率、太笼统、太不负责任。

咱们一一解释——

1、食管粘膜白斑:

食管粘膜角化过度,出现白色斑块状变化,称为食管粘膜白斑。只有在病理上发生角化不良和不典型增生改变,属癌前病变,有报道其恶变率为5%。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主要是局部刺激(如吸烟、饮酒和刺激性食物等)和某种营养物质缺乏引起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后期白斑对于热和刺激性食物特别敏感。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但应祛除病因,包括戒除烟、酒、酸、辣等嗜好。大多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但要定期复查胃镜,发现白斑迅速扩大、表面粗糙、增厚、皲裂、破溃、硬结时,可出现胸骨后疼痛,应取活检排除癌变。病变扩大者,尤其发生异型增生者,可在内镜下行局部切除或电灼治疗。

2、胃、肠道息肉;

胃肠道息肉笼统地分为两类:即良性的和肿瘤性的

前者一般不会恶变,后者则有恶变可能,属于真正的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必须予以切除。

肿瘤性的息肉就是”腺瘤性息肉”,包括有三类:

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变率达30-70%。

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癌变率达23%。

一般来说,直径较大的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大。

3、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炎症等。简单说,就是因为多种原因,胃粘膜变薄、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减少了,并不是整个胃萎缩变小了。

本病在55岁人群中非常普遍,检出率大于50%,所以对于中老年人萎缩,不必太担心,有些医生甚至称之为退行性疾病,就是人老了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种情况。

萎缩性胃炎在发生肠化前根除掉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改善生活习惯,往往能够逆转,几乎能完全阻断其进展为肠型胃癌。

4、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和远端结肠,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理特点主要是黏膜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

有发作期和缓解期,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易反复发作,治疗比较棘手。

该病治疗总的原则为诱导并维持缓解,提高生活质量。由于该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难以治愈,被WHO列为世界难治性疾病。

一般而言,溃疡性结肠炎会不断加重且不会自行好转。虽然不能治愈,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本病只是患癌的风险相对较高,算不上癌前病变。

5、胃粘膜肠化

简单说,胃粘膜肠化,是胃粘膜受损伤时,胃粘膜自我修复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便会向隔壁的邻居——肠道学习本事来适应这种变化:

如果学习得好,把本事都学了过来,一般没啥问题,很少变癌(完全性肠化)

如果学习不好,只学了半吊子本事,就可能有问题,可能变癌(不完全性肠化)所以,有些肠化只需要复查,不需要治疗;

只有不完全性肠化,才勉强算得上是癌前病变,但离胃癌还有很远的路,只要规范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复查,会伴随你一辈子也没事。

6、幽门螺杆菌感染;

确切地说,幽门螺杆菌仅仅是一种致病因子,它与胃炎、溃疡、胃癌关系密切;是众多致癌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大约只有不到1%的感染者,不加治疗可能会最终罹患胃癌;反之,由于胃癌还有很多因素,不感染的人也不一定终身不会得癌。

根据今年的国家共识,18-40岁前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最佳时期,能最大程度上预防胃癌!

医院医院消化内科牛建平教授、医院楚有良教授常年在本院坐诊,欢迎前来咨询和预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gjjcr/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