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从肠道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之前,均可称为息肉。结肠息肉按照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最常见)、炎性息肉、错构瘤型息肉。
结肠息肉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如果出现症状,会有腹痛、腹泻、便血等。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恶性肿瘤,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炎性息肉一般和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经过炎症治愈后可消失。
检查出息肉和确定性质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炎症性息肉一般用息福欣即可消除,每隔1-2年做1次结肠镜随访即可。有明显症状的或较大的炎性息肉,可以考虑切除。但腺瘤样息肉,理论上来说应必须切除,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现恶变的风险。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结肠息肉的发生呢?
1、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长期饮酒,少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或海鲜。特别是饮酒或进食上述食物后易出现腹泻的人群,会导致肠道粘膜出现炎性病变,促进息肉生长。
2、不仅是腹泻,长期便秘也是息肉的生长条件之一。便秘导致肠道内长期储存各种毒素,使粘膜慢性炎症改变,促进息肉的生长。
3、遗传:比如说家族性息肉病,这是一种遗传疾病。
4、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也容易导致息肉的出现。
5、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的患病率会逐渐增高。
6、胚胎异常:幼年息肉病大多为错构瘤,可能和胚胎发育异常相关。
如果您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比如说以前便秘,现在经常腹泻,或以前经常腹泻,现在出现便秘)、大便形状异常,则需要警惕结肠息肉的发生,及时确定结肠息肉的情况,选择性使用息福欣,严重的建议手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