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是结肠黏膜固有层中巨噬细胞内色素聚集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为特征的非炎性、良性可逆性病变。色素沉着可发生于结肠的任何部位,一般不超过回盲瓣和齿状线,发病远端为多见,但也有报导以近端为多见,亦可累及全结肠,不累及小肠黏膜。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特别是电子肠镜的广泛应用及普及及对本症认识的提高,使国内报道逐渐增多。过去通常认为MC病变发生于近端结肠,但综合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可以看出,本病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
研究显示,MC的发病率与性别不存在相关性,但可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女性明显发病高于男性,考虑可能与中青年女性的精神心理因素而致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较多以及部分女性与美容减肥,长期服用泻药有关。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便秘”“腹胀”“腹痛”等病症。
根据结肠黑变病伴随的病变及临床表现,可归于“便秘”“腹胀”“腹痛”等病症,各按相应的疾病认识和论治。
简单而言,本病发生于于大肠,但是与各脏密切相关,归类为“脏虚”,五脏虚弱而便秘为本,气血不荣肠管而黑变为标。
一、病因学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长期服波希鼠李皮、番泻叶、牛黄解毒丸、麻仁丸等,可致本症。由于长期服用含蒽醌苷类中药泻剂如排毒养颜胶囊、麻仁润肠丸、芦荟胶囊、番泻叶、大黄果导等,这类泻药可破坏结肠上皮细胞,导致上皮细胞吸收、分泌、运动的功能变化。泻药可以引起细胞损失,缩短黏膜隐窝和促进细胞的增生。当服用含蒽醌苷类中药泻剂后,被大肠中细菌分解,产生一种活性衍生物大黄酸,并引起肠黏膜的损伤并导致凋亡,这些细胞或脱落到结肠腔内,或损伤的细胞器被巨噬细胞自噬溶酶体吞噬隔离,消化成残余的脂褐素为终结。当足够的细胞被破坏,肠黏膜的特征性色素沉着就显现了。这样一系列的损害已有动物实验得到了证明。这种病变普遍认为是良性和可逆的,大部分患者停用口服泻药后1年内,这种色素沉着一般会消失,
2.长期便秘和服用含色素的泻剂有关。由于慢性结肠梗阻致食物残渣滞留,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多肽和氨基酸在黏膜中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色素颗粒沉积于肠黏膜形成黑变病。或由于肠道吸收了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致使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吞噬色素颗粒所致。
本症的轻重与便秘及服用含色素泻剂的时间长短似乎没有密切的联系。
多个研究证实,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能增加大肠腺瘤发生的几率,泻剂及致黑变物质损害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导致结肠黑变病,成为癌变危险因素之一。但关于长期应用蒽醌类泻药所致结肠黑变病,伴发息肉、肿瘤、癌变等尚缺乏充分依据,目前仅见于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报道及个案报道,缺乏停用泻药后MC的大规模的长期随诊调查资料。尽管结肠癌与MC的确切关系还不清楚,但应对MC患者定期行结肠镜检查,对便秘者尽量不用或适量使用蒽醌类泻药,已用轻泻剂而镜下黑变严重者应停止继续使用这类药物。
二、临床表现
结肠黑变病症不引起临床症状,亦无特异性体征。但有些患者合并息肉、肠炎等其他肠道疾病时,可有腹胀、腹泻等症状。
三、实验室及理化检查
结肠黑变病主要依靠肠镜及病理检查方能诊断。
内镜下结肠黑变病主要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性改变,表现为颗粒、网格状以及豹皮或蛇皮样改变(图1)。根据色素沉着的程度可分为Ⅰ-Ⅲ度,Ⅰ°:浅褐色斑片状类似于豹皮样改变,在色素沉着间可以见到条状黏膜,呈乳白色,隐约可见血管纹理,色素沉着和正常黏膜分界不清楚;Ⅱ°:暗黑褐色表现,在暗黑褐色黏膜间有比较明显的乳白色线条状黏膜,血管纹理不清楚;Ⅲ°:在暗黑褐色间有浅条状斑点黏膜,呈细小乳白色状,血管纹理不清。
光镜所见肠黏膜被覆上皮细胞大致正常,肠黏膜固有层浅层内数量不等的吞噬棕黑色色素的巨噬细胞,散在或聚集成片状,色素颗粒大小不一,无折光性,细胞核被遮盖而不易看见。黏膜间质水肿,无纤维化,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巨噬细胞胞浆内的色素呈黑色素染色阳性,PAS染色阳性,铁染色阴性。
图1 结肠黑变病伴回盲瓣脱垂
四、诊断依据
本症结合长期便秘,或服用蒽醌类泻剂的病史,通过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色素沉着和黑变,结合病理检查即可确诊。
五、鉴别诊断
1.棕色肠道综合征(brownbowelsyndrome):多见于成人乳糜泻(脂肪泻)和维生素E缺乏者,由脂褐色素沉积于肠道平滑肌细胞核周围,使小肠和结肠外观完全呈棕褐色所致,但结肠黏膜无色素沉着。
2.结肠色素沉着症伴肠癌:Shinya提出本症如同时有结肠息肉恶变存在时,黏膜色素可为粉红色或白色改变,很易鉴别。由于此症多发生在老年人,约55%的患者同时伴随结肠肿瘤,尤其是对无便秘及无常服泻药的病人,发现本症应做结肠全面检查。
六、治疗
对于结肠黑变病目前尚无特殊药物及其他特异性治疗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可逆性病变,预后良好,随着停用泻药,经过一段时间后,结肠黏膜色素沉着斑可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如本病伴发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等病时,可按相对应疾病进行分别论治。
七、预防调护
积极治疗便秘和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避免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多摄取粗纤维食物和果蔬,以促使大便通畅。一旦发现本病应尽早停用泻药。
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黑变病者应警惕结肠息肉及肿瘤的存在,注意定期复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生活中多进食蔬菜、水果以及纤维较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多运动,对于老年顽固性便秘患者应改用润滑性泻剂、胃肠道动力药或微生态制剂来予以对症处理,而对于炎症性肠病及无明显病因的患者,重点给予严密随访。
参考文献: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骆元斌,顾立萍,黄小玲,苟占彪.蒽醌类中药致结肠黑变病发病机制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年,22(2):78-79
3.张彦,杜永平,王文勇,刘大鹏,马强,王文.蒽醌类中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机制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13(3):-
4.潘社棉,孟宏涛,顾勇,马勇智,杨爱华.64例结肠黑变病回顾性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12(27):-,.
5.韩红梅,任粉玉,朴熙绪.结肠黑变病57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8(18):-
6.李元学.益气养阴法治疗结肠黑变病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1(6):-
7.辛世勇,田振国.田振国教授治疗大肠黑变病经验撷.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5):-
史仁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