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50万人抢购的相互保,能代替长期

昨天,一款「相互保」在支付宝上线。截止17日早8点,页面显示有18万人参加了这款相互保险,到14时,已经飙升到48万了。

虽然没有软文中的“千万人参加”那么夸张,这也是相当夸张的单日销量。国华人寿的两款长期重疾险,在支付宝上的累计总销量也不过5万份,这款保险的魅力可见一斑。

这款火爆的相互保险,能代替每年缴费昂贵的长期重疾险吗?

它和“大病筹”(本文泛指大病求助平台)的互助计划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投保「相互保」,要注意哪5大关键词?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一“新生事物”

“大病筹”、「相互保」、

一年期健康险和长期重疾险有何区别?

0元加入先享受保障,一人生病大家出钱。

比起“大病筹”们10元的门槛,

单看宣传,感觉「相互保」是个不要钱的玩意儿。

这个世界上有免费的午餐吗?

正常的商业社会中,付出代价越小、却承诺高回报的商品,往往不值得消费者赋予他太高的期待。

一切廉价的背后,都有其代价。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过互助金和一年期重疾险,为什么“看上去”比长期重疾险要便宜得多。

3块钱的互助金,两位数的重疾险?我为什么还要买“贵”的长期重疾险。

简单回顾一下这两个概念:

自然费率,就是指每年交的保费,与当年的风险发生率相对应,这个点很好理解,基本上年龄越大,疾病与死亡的风险发生率越高,保费越高。

均衡费率,简单来说,就是把老年需要交的保费,放在年轻的时候交。年轻时候多交出的这笔钱,每个保险产品都会固定一个预定利率,年利率2%-4%左右,放到老年的时候作为保费进行保障。

在费率上看,显然仅仅考虑自然发生费率的短期产品(不仅限于保险产品),在年轻时期的保费远远低于均衡费率的长期保险产品。

「相互保」又是什么情况呢?

小核保员范老师的文章中介绍了相互保的收费模式——摊付法:

不难发现,“大病筹”、「相互保」都采用的是先保障,后分摊的方式,实际发生率“一年期健康险”的自然费率相近,但是没有对年龄因素精细区分,仅仅分为了39岁上下两档,相当于年轻人多交钱,补贴给了年龄大的人,而长期健康险多采用了复杂的精算模型,考虑年龄、死亡率、投资收益率、费用等诸多因素,以此规避长期运营情况下巨大的亏损风险。

其实,“大病筹”、「相互保」和短期健康险,都有着类似的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均衡费率产品的保险消费者早就交完了保费,可以享受终身的保障。短期产品的消费者则背负着每年膨胀的保费,产品还有着停售的风险,一旦停售,年龄较大、早已不是标准体的消费者,也就永远失去了投保保险的可能。

所有的短期产品,包括一年期的医疗险(哪怕是五年期的医疗险,只要不是保证超长时间续保,都存在这个问题)、防癌医疗险、重疾险、一年期寿险、“大病筹”、“相互保”……都存在着产品的不稳定风险,以及未来自然费率上的高额支出,这就是廉价高额保障背后所要付出的代价。

现在来看,在长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上,“相互保”等短期产品并不能代替长期健康险产品,不过能为家庭提供一个额外的保障补充,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还是值得拥有的。

「相互保」提供的是“大病筹”的替代方案

新上市的相互保,与传统的互助计划还是有着许多差别。

1.本质差别:“相互保“是真正的保险产品。

信美人寿是银保监会在20多家申报项目中,首批批准的相互保险社试点组织,可以在银保监会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rzl/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