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肠镜就可以诊断息肉、腺瘤、结肠癌,并判断结肠癌的浸润深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和大家聊聊如何利用pit分型对结肠息肉性质进行诊断。
pit分型即pitpattern分型,是通过放大内镜观察结肠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来诊断病变性质的一种内镜下诊断方法。
一般情况下需要对病变进行染色来观察,常用的染色剂有靛胭脂和结晶紫。一般常用靛胭脂染色,当考虑为恶性病变时可以用结晶紫(因为结晶紫致癌且结晶紫染色后不能再利用NBI观察血管形态)。
pit分型及特点及意义如下:
I型:规则圆形,见于正常粘膜
II型:星芒状,见于增生性息肉
III型:分为两型
IIIL型:大管状开口,见于管状腺瘤,典型的LST非颗粒状的pit
IIIs型:较I型更小的圆形开口,见于早癌或腺瘤,特别是凹陷性肿瘤常见(如IIc型病变)
IV型:树枝状或脑回状,见于绒毛状腺瘤
V型:分为两型
V1型:腺管开口不规则,绝大部分为早期癌(浸润深度≤SM1),大多可以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或剥离术
Vn型:腺管开口消失或无结构,绝大部分为粘膜下深浸润癌,或进展期癌(浸润深度≥SM1),大多需要手术治疗。
I型:规则圆形
II型:粘膜增生后导致腺管开口扩大而导致pit呈星芒状
IIIL型:腺管与腺管融合导致pit延长
IIIs型:电镜下可见腺管开口缩小故pit较I型小
IV型:腺管开口消失,只能看到绒毛间缝隙,像脑回状,其实不是pit
V1型:粘膜内出现癌组织后导致腺管排列紊乱所致
Vn型:粘膜被肿瘤组织破坏,pit消失
虽然pitpattern是放大内镜下的分型方法,但是在普通内镜下适当调整镜头和病变的距离,可以看到部分pit形态,特别是在染色后。有学者认为在普通内镜下可以区别I型、IIIL型和IV型,笔者认为因为I型可以通过和周围正常粘膜对比而判定,IIIL型腺管较大,IV型为绒毛间缝隙,更加宽长,所以可以在普通肠镜下观察到。另外V型诊断不难,但是鉴别V1、Vn比较困难。
大肠早癌的诊断常在应用NBI或NBI加放大观察病灶血管及表面结构,得出NIEC或JNET或PC分型后,再进行pitpattern分型,以进一步验证诊断,从而避免活检导致的粘膜下纤维化(结肠浅表型早癌在取活检后因粘膜下纤维化会导致ESD术操作困难),为微创治疗(ESD或EMR)提供保障。
医院肝胆脾胃拥有目前最先进的奥林巴斯型胃肠镜,配合专业的操作人员,为您提供完美检查!
注: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部分来源于《大肠pitpattern诊断图谱》——工藤进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