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治疗胃息肉,这几点你要先了解

治白癜风吃什么药 https://m-mip.39.net/fk/mipso_5661850.html

胃息肉指胃黏膜上皮发生的局限性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胃镜下胃息肉呈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或手指状突起,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伴糜烂或充血者颜色发红、暗淡或呈草莓样。以胃窦部多见,其次为贲门及胃体部,单发多见。

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有学者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

其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烧心等,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恶变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胃息肉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PPI、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0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是由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造成的。Hp感染刺激胃泌素分泌,对细胞的增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上皮增生发起后首先侵入到黏膜固有层,然后向上生长,形成息肉。积极根除Hp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预防胃癌的发生还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02

胆汁反流与胃息肉

胆汁反流在胃息肉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反流入胃的胆汁可造成胃黏膜的炎性增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幽门螺杆菌数值升高,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内腺体增生,从而形成胃息肉。

03

萎缩性胃炎与胃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同样与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萎缩性胃炎相关,有研究指出,增生性息肉与周围黏膜的炎性反应活动性有关,腺瘤性息肉与周围黏膜的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和化生有关,而且腺瘤性息肉的周围黏膜萎缩和化生更严重。

04

其他因素与胃息肉

有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p16、Ki67等蛋白的异常表达、癌基因p53和抑癌基因Ras的突变、转导通路异常等有关。另外,胃息肉的发生还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遗传、环境、饮食等有一定联系。

什么样的胃息肉易恶变?

胃息肉的恶变与其形态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带蒂息肉的恶变率较低,无蒂或广基息肉的恶变率较高,镜检时若发现息肉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分叶状、糜烂出血、色泽异常,周围面膜隆起,附近黏膜与息肉黏膜界线不清等,则恶变的可能性较大,应提高警惕,考虑早期癌变,取活体组织行病理检查。

总之,临床上应提高对胃息肉恶变的认识,临床工作中发现胃息肉应积极处理,这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90%以上的胃息肉患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消化道出血等,发生在幽门部的较大息肉可有幽门梗阻的表现,贲门部息肉可表现为吞咽困难。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内镜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息肉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其中,胃镜检查是胃息肉诊断的首选方法,其他传统的检查方法还包括X线钡餐、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等。

胃息肉与结直肠肿瘤有关吗?

临床上常有以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息肉,在此基础上行肠镜检查的同时发现肠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也不在少数,对于发现的结直肠息肉同时行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

胃息肉位于上消化道,结直肠息肉或肿瘤位于下消化道,同为消化道病变,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胃息肉是结直肠肿瘤的一个高危因素,在治疗胃息肉的同时行肠镜检查,可提高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

胃息肉患者建议行肠镜检查,以提高肠道息肉、肿瘤的检出率,并进行积极治疗,对防治肠道息肉及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结

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为已明确的癌前病变,给予积极治疗能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胃镜是胃息肉患者首选的诊治方法,临床上应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数量而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胃镜操作简单、安全、费用低、痛苦小,易于被广大患者所接受。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或肿瘤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胃息肉患者,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建议行结肠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结直肠肿瘤,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免责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rzl/9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