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尼龙圈拿下大息肉
——年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之“内镜下尼龙圈治疗消化道大息肉临床应用”
编者按
近年来,市医院坚持“务实创新、科技兴院”的办院方针,不断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广大临床医务人员中掀起“比学赶超”的医疗技术研发热潮,引进了一系列高难度、现代化医疗技术,极大满足了域内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在年全市科技成果评选中,市医院以微创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医疗技术脱颖而出,在域内医疗技术成果评选中独占鳌头,有五项先进医疗技术获评科技成果奖,其中荣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促进了我市的医疗技术发展与进步。本报将对这五项先进医疗技术进行连续报道,希望对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有所裨益。
说到息肉,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认为只是小病,比如说胃肠息肉。实际上许多胃肠道肿瘤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因此需要引起大家重视。自胃肠镜应用临床以来,发现胃肠息肉变得格外容易,只需通过胃镜或者肠镜检查就能发现息肉,并可通过胃肠镜电切技术进行切除。而一旦发现直径为2厘米以上的较大息肉,息肉电切手术极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增加手术风险。面对这种状况,市医院消化内科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利用尼龙圈结扎术,有效清除大息肉,填补了我市该类手术空白。
尼龙圈结扎术,是经胃镜或结肠镜将尼龙圈套扎病灶基底部,逐渐收紧尼龙圈至病灶变紫发绀后释放尼龙圈外套管,使病灶组织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被结扎组织缺血坏死并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尼龙圈一般于术后7-10天缓慢自然脱落。
年9月15日,市医院消化内科腔镜室医护人员等为58岁女性患者于某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前壁巨大无蒂息肉,大小约3.5x3.5cm,常规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时,混合电流强度达70W时,仍切除困难,改行单纯尼龙圈结扎,将尼龙圈套扎息肉基底部,收紧尼龙圈至息肉变紫后释放尼龙圈外套管。术后一个月复查病灶完全脱落,创面溃疡逐渐愈合。年8月30日,消化内科医护人员为患者刘某施行肠镜检查,发现大小约2.5x2.5cm结肠息肉,长蒂,表面糜烂出血,病理低级别瘤变,行结肠息肉电切术,将尼龙圈套扎息肉基底部,收紧尼龙圈至息肉变紫后释放尼龙圈套管,再于尼龙圈上0.3cm圈套器圈套电凝电切切除息肉,该尼龙圈结扎联合高频电切除术,有效避免高频电切除造成消化道急性穿孔或出血的危险。
医院消化内科从年开始开展,至年末,已经完成60余例,并于年在市科技局立项,获评年鸡西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填补了鸡西该类手术的技术空白。
平台部分文章、图片、视频转自网络,我们编辑整理,在此感谢原创作者分享。所转文章、图片、视频仅用于公益医疗卫生宣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