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肿瘤增长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表现有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已经成为我国高发癌,发病率高居男性癌症第2位,女性第3位。
不过它是目前最可预防的肿瘤之一。它通常起源于结肠或直肠上皮的非癌性新生物“息肉”,潜伏期特别长(5-10年),通过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并摘除,阻止恶化成肿瘤。因而对于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筛查(主要是结肠镜)显得尤为重要。
息肉一般是良性的,消化道的息肉它的分类主要是两大类,一个是增生性息肉,再一个就是腺瘤性息肉。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增生性息肉一般来说是炎性刺激引起来的,恶变的几率比较小,腺瘤性息肉恶变几率要高一些
息肉长得很慢,藏得很深一般来说,息肉生长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很隐蔽,不会轻易暴露自己。
小儿的直肠息肉,因为易出血而从肛门脱出而露出“马脚”;
胃体上的息肉却可以长得很大而患者毫无感觉;
最阴险的是大肠息肉,经常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到时“摇身一变”就可成为结肠癌,癌变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一旦出现症状被发现,就很有可能已成晚期癌症,有了广泛的转移,这时医生也束手无策了。只不过息肉的表面很脆弱,容易出血,病人发现血便就会去看医生,但是病人的病情往往也已经不轻了。所以千万不要等到有症状了才想起!
研究分析发现,那些死于癌症的患者很大部分都没有进行结肠镜检查。对比过去20年的筛查历史发现,结肠镜检查与死亡率降低61%有关,其中右侧结肠癌风险降低了46%,左侧癌症降低了72%。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每个50~75岁的人都要进行结肠癌筛查,还有那些高风险人士——有家族病史的需要更早开始筛查。不过,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70~85岁老人应该咨询医生是否要进行筛查。
但消化道息肉并非都会变癌,但是,95%的大肠癌就息肉长大之后的样子!
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恶性的毕竟占极少数,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即使癌变,也要经过较长时间。
1.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
2.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
3.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害怕。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常难平安,容易癌变。
4.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5.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一个息肉的癌变率为1%,那么生长了个息肉,癌变可能就接近%。
切除很简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能够在内窥镜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电灼、激光来治疗,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不再需要剖胸、剖腹,甚至不需要住院。但对于那些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在内窥镜下切除有困难,仍需手术治疗,以“一时之苦”来换取“长治久安”。
死灰复燃,你要定期复查即使切了息肉,也要定期复查
真想告诉你是不会复发的,但医学的真相却是残酷的:有可能再长出来的,每个人不一样。
再长出息肉的原因有哪些呢?
1、息肉切除后肠子上仍可能会长出新的息肉,到75-80岁才会逐渐停止,肥胖、高血脂和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2、大于1cm的息肉切除后,特别是采用分片法切的,息肉的残端会复发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可达10%-35%。
3、弯曲的肠子存在看不到的地方、查肠镜前肠子没有洗干净、检查时肠子抽筋、操作医生的肠镜水平低和退镜子太快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没有看到肠息肉。
肠息肉复发主要有三种可能:真正的复发、没有切干净、没看到。有时,切息肉的时候会比前一次肠镜多发现几个息肉,这也是正常的。
所以,医学的真相很残酷,肠息肉是有可能复发的,医学上不存在%,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定期复查。
以结直肠息肉为例: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比欧美要短,建议在1~3年内;
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
(2)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
(3)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全结肠检查;
(4)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5)大于1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6)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时。
你花了·来阅读
点个再走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