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士在46岁时被查出了肠息肉,当时医生告诉她有可能会癌变,建议她切除,但是她心态非常好,坚信自己是不发生癌变的那一类人,一直没有切除息肉。在52岁时,她被确诊为直肠癌。
肠息肉是比较普遍的病症,很多人的肠镜报告上写着“息肉“。
那么,肠息肉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肠息肉需不需要切除?会不会癌变?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揭开肠息肉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肠息肉?
肠粘膜表面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为肠息肉,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最为常见,小肠息肉较为少见。
简单来讲,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个肉疙瘩。肠息肉的大小不一,数量不一,可以小到芝麻般大小,也可以大似核桃般大小,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上千个不等。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
绝大多数的肠息肉并没有症状;
一部分人可以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合,常附着在粪便表面。
另外,腹泻、便秘、腹痛、贫血、大便次数增多、肛门下垂等也是肠息肉的症状表现。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肠息肉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慢性炎症刺激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遗传因素。有些肠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黑斑息肉病、家族性息肉病和Turcot综合征等,都有明确的家族史。当然,遗传率不会太高,在30%左右。
2.年龄。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是肠息肉的高危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半数会出现肠息肉,这与身体组织衰老、坏死有着直接的关系。
3.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肠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者,可导致肠息肉发病率明显升高。
4.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病几率。研究显示,吸烟者肠息肉发病率较不吸烟者增加8%。另外,酒精的刺激会加速息肉的生长速度。
5.慢性炎症刺激。便秘、某些炎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造成肠粘膜损伤,久而久之可引起肠粘膜息肉生成。
肠息肉会癌变吗?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又包括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这类肠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2.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又称混合型腺瘤),这类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研究表明,从腺瘤到癌症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并且,腺瘤结构中的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内镜下,医生可凭肉眼大致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活动性良好的多为良性息肉;扁平的、直径大于2cm、活动性差并且有出血或溃疡的多为恶性息肉。当然,仅凭肉眼观察并不能做出诊断,需要将息肉样本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才是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尽早切除,因为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数目的增多,癌变几率也会增加,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性息肉约有半数会癌变。对于绝大多数的非腺瘤性息肉,也最好将其切除,少数炎性息肉可应用药物治疗来消除。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肠息肉的切除已经不需要开刀,内镜下息肉摘除手术成为常规手术方法,除少部分直径过大、数目过多或有明显恶变倾向的息肉,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切除。
注意,肠息肉有复发倾向,所以肠息肉切除后,要每年复查一次肠镜。另外,还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不给息肉可乘之机。
免责声明: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只作为科普阅读未用于商业盈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胃肠老专家温馨提示
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遇胃肠疾病尽快就医切勿乱用药
京顺胃肠中西医结合治疗
医院的名医
让您安心舒心
温馨提示不管您有无消化道症状
无痛胃肠镜检查,
40岁应该做,50岁必须做!
发现胃肠不适要及时就医,别让胃病常伴身边!在生活中,如果当你或身边的朋友/亲人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时,记医院进行胃肠检查,预防胃肠病变发生。切记不可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好!
健康-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