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陪您读的第文章
肠黏膜中性粒细胞完全消失,可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治疗结局
文献来源:ClinGastroenterolHepatol.Oct;18(11):-.e5
特别声明:本文属于医学专业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不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既往的观点与实践:随着治疗理念的变化和治疗药物的发展,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目标已经从控制症状转变为内镜下黏膜愈合。
达到内镜缓解的UC患者,维持治疗期间的疾病复发、激素治疗、住院、结肠切除手术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IBD达标治疗”工作组和“美国胃肠病学会”关于UC的临床指南,都建议将内镜下黏膜愈合作为UC的治疗目标。
此外,上述两项共识指南均建议使用MayoClinic内镜评分(MES)来评估UC的内镜疾病活动,内镜缓解率定义为MES=0或1分。
UC患者中的内镜活检,可用于UC的辅助诊断,排除感染、不典型增生等情况。
除了内镜检测之外,组织病理学正在成为UC临床试验中的关键疗效结果指标。
最近的研究表明,组织学疾病活动可预测UC的临床治疗结果,但临床实践中并不经常使用组织学数据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干预。
存在的问题:
尽管组织学指标越来越多地用于评估UC治疗效果,但目前尚未确定组织学缓解的标准。
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组织学评分,正在用于临床实践,包括Geboes评分(GS),Robats组织病理学指数(RHI)和Nancy组织病理学指数(NHI)。
通过临床随访,可以评估上述组织学评分在UC治疗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导和确认UC的治疗目标。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这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了年至年的例UC患者,收集患者基线临床、内镜检查结果,并进行了结肠镜检查后3年的临床随访结果,包括激素使用、住院和结肠切除手术。
此外,在基线内镜检查中,收集了上述患者内镜下所有结肠段(个肠段)的基线活检信息。
通过Nancy组织病理学指数(NHI)和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RHI),对上述活检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UC患者内镜疾病活动和组织学活动,仅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k=0.60)
65%患者(例)的组织活检中,发现了UC疾病活动的组织学证据(Geboes评分≥2B.1)53%患者(例)的内镜检查中,发现了UC疾病活动证据。在达到内镜缓解的UC患者中,组织学疾病活动会增加随访期间激素使用、结肠切除手术和住院风险(所有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在内镜缓解的患者中,只有组织学疾病活动与使用全身性激素,存在独立的相关性(OR=6.34;95%CI:2.20-18.28;P=0.)。
与没有组织学疾病活动的UC患者相比,即使在黏膜中只观察到少量中性粒细胞,统计结果也显示未来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更高(P0.)。
因此,UC组织学疾病活动证据(包括结肠黏膜中少量的中性粒细胞),是未来使用糖皮质激素独立相关的唯一因素。
因此,肠黏膜嗜中性粒细胞完全消失,应该成为UC的组织学治疗目标。
启示和影响:
这项名UC患者的前瞻性队列显示,中性粒细胞相关性粘膜炎症,是达到内镜缓解患者未来三年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中性粒细胞炎症活动对于UC病程的预测价值,支持在UC治疗决策中,联合使用组织学和内镜检查结果。
此外,这项研究还证明,UC疾病活动的组织学和内镜评估结果并不完全相关。在达到内镜缓解的UC患者中,33%(44/)肠黏膜存在嗜中性粒细胞炎症活动。
其它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内镜缓解的UC患者在黏膜活检时,有14-40%可以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相关的持续炎症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中性粒细胞并不是肠粘膜的正常组成成分,因此持续的中性粒细胞炎症活动可用于某些临床结果的预测。
在这项研究之前,并不确定中性粒细胞炎症活动,在多大程度会增加UC患者不良结果的风险。
这项研究显示,与完全组织学缓解的UC患者相比,尽管达到内镜缓解但即使黏膜只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存在,也会显著增加未来3年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风险。
这些结果表明,在UC患者中无论是黏膜中少量中性粒细胞还是较多中性粒细胞,都会增加不良临床结果的风险,病理学指标的最佳阈值是RHI≥4。
中性粒细胞的生命半衰期很短,所以如果肠黏膜中存在嗜中性粒细胞,就表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募集了免疫细胞在黏膜的迁移和聚集。
另一方面,基底淋巴胞浆增多症和隐窝结构改变,对于预测UC临床预后的意义仍存在争议。
这项研究显示,基底淋巴浆细胞增多,并不是UC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同样,这项研究中显示,与达到组织学缓解、黏膜完全正常化的UC患者相比,持续性基底浆细胞增多或隐窝结构改变的患者也并未观察到不良结局的影响。
之前有些研究认为,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UC临床复发有关,但对对嗜酸性粒细胞的程度没有具体定义。
这项研究中对嗜酸性粒细胞进行了严格评估,发现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粘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确与患者的临床结局无显著相关性。
这说明,对于UC患者长期预后而言,嗜酸性粒细胞的重要程度远远不及中性粒细胞。
总之,这项研究证明了组织学疾病活动评估在UC中的预后重要性。
黏膜中性粒细胞炎症(即使是少量的黏膜中性粒细胞),都是预测糖皮质激素使用的独立风险因素,增加结肠切除手术和住院的风险。
其他组织学特征(包括组织学正常化、基底淋巴胞浆增多、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并不能预测UC的治疗结局。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或许应该将中性粒细胞炎症消失,定义为UC更高的治疗目标。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