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答惑
"什么是结肠息肉?"“做肠镜检查后得知自己有结肠息肉,该怎么办?”
最近,有市民朋友在后台留言咨询。相信有很多人对以上问题都会感到困惑,甚至不清楚结肠息肉属于什么类型的疾病。其实"结肠息肉”是发生在人体大肠粘膜上隆起的赘生物的统称,并且这种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为了让大家对结肠息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特邀请到我院肛肠科池进有副主任医师给大家科普一下结肠息肉的症状、治疗等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医生简介
池进有
肛肠外科主诊医师
副主任医师
昆山市医学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肛肠科工作十余年。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年在第二医院肛肠科进修半年,立足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对微创治疗肛裂、复杂性肛瘘、肛周脓肿、环状重度痔等有独到之处,对痔的PPH、TST手术治疗、肛周脓肿一期根治、复杂性肛瘘的微创手术治疗及结直肠、肛管及肛周良恶性肿瘤、盆底病变等疾病的诊治均有特色。医院内镜中心进修,现常规开展胃肠镜检查、内镜下治疗,如EMR、ESD等。
门诊时间:每周二、三、四、六、日全天
坐诊地点:新门诊三楼肛肠科
一、什么是结肠息肉?
凡从粘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
二、结肠息肉常见病因?
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炎症刺激和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有关。另外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率。
三、息肉的分型?
息肉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形态上可分为有蒂和广基息肉
数目上可分为单发和多发息肉
四、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结肠息肉并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是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造影时无意中发现。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根据息肉所在的部位,便血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或仅粪便隐血阳性,出血量一般不多。在多发性息肉或息肉较大者还可产生腹痛、便秘、腹泻等排便习惯改变症状。此外绒毛状腺瘤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便血、排便不尽感和粘液便,这些症状可同时存在,或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
五、如何诊断?
一般通过电子结肠镜和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明确诊断并无困难。其中肠镜检查是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全大肠情况,同时镜下可对病灶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六、发现息肉如何治疗?
目前治疗息肉的方法较多,临床上多采用内镜下微创切除,病人可免受开刀之痛苦。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因此该方法已广泛普及。内镜下切除治疗后患者大肠癌发病率约减低70%-90%。
七、什么是内镜下切除?
是指在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息肉,不用开刀治疗。
八、内镜下治疗的方法?
1.活检钳钳除:对于5mm以下的结直肠病变可以采用热活检钳或冷活检钳钳除。
2.圈套器电切或冷切:对于隆起型病变可使用圈套器圈套切除。
3.EMR(内镜粘膜切除术):对于扁平状息肉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多使用EMR治疗。
4.ESD(内镜下粘膜剥除术):推荐对于最大直径超过20mm且必须在内镜下一次性切除的病变、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及部分早期癌、大于10mmEMR残留或复发再次行EMR治疗困难者及反复活检不能证实为癌的低位直肠病变。使用ESD治疗。
九、什么是EMR(内镜粘膜切除术)?
是由内镜息肉切除术和内镜粘膜注射术发展而来的一项内镜技术。目的是切除病变粘膜,深度可达粘膜下组织,因而可治疗粘膜病变。
EMR的适应症:
1.获取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病理诊断的消化道病变。
2.切除消化道扁平息肉(小于2cm)、早期癌和部分来源于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的肿瘤。
3.理论上讲无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较浅、以及采用内镜技术可以安全切除的消化道局部病变。
十、什么是ESD(内镜下粘膜剥除术)?
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与其下方的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渐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将胃肠道的浅表病变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入腹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ESD有以下优点:
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入腹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切除;
3.使医生获取完整的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疤痕的肿瘤进行完整切除,以减小复发概率。
我院肛肠科能熟练开展肛裂、痔疮、复杂性肛瘘、肛周脓肿、环状重度痔,结直肠、肛管及肛周良恶性肿瘤、盆底病变等疾病的诊疗和手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肛肠及肛周疾病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近年来,通过与消化内科和内镜室加强协作,积极开展胃部及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开展消化道粘膜下剥离术,内镜下氩离子凝固、内镜下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等镜下治疗,我院镜下治疗患者数量也日益增长,让辖区内患者无需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先进的诊疗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