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的逐年增高,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人们对大肠癌也有所耳闻,大肠癌真有那么高的发病率吗?什么习惯可能导致大肠癌呢?它是否遗传?如何早期发现大肠癌呢?大肠癌应该如何治疗?今天我们请到了哈尔滨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国东教授,请他为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
主持人:李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到东北网为我们广大网友进行大肠癌方面的科普。先跟我们网友打个招呼吧。
李国东:
大家好!很高兴做客东北网与大家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个访谈,能让你们了解更多关于大肠癌这个疾病的科普知识。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对癌症十分恐惧。也常听人说到大肠癌。先请李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大肠癌?
李国东:
我们人的大肠涵盖了盲肠、阑尾、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其中前三部分归为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cm,结肠各部直径不一,自盲肠端的7.5cm逐渐缩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所谓大肠癌通常指结直肠癌,肛管癌多数单列,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大肠癌主要指发生于结直肠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又称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主持人:那么,当今社会,大肠癌的发病率真的很高吗?
李国东:
可以肯定的说,是的。全球范围内,大肠癌发病率一直在上升,是排名前几位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来说,大肠癌的发病率与经济发达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通常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其大肠癌的发病相对来较高,我国随着经济发达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大肠癌尤为高发。根据我国癌症数据统计,公开发表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1万,死亡.4万,其中大肠癌是发病率第三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37.6万(平均每3分钟就有2个发病),死亡19.1万(平均每3分钟就有1个死亡)。并且近十年都呈上升趋势。
主持人:哇,这个数据听起啦真的蛮吓人的!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或生活习惯容易导致大肠癌的发生呢?
李国东:
不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容易导致大肠癌。包括爱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烧烤、汉堡等;膳食纤维食物,水果、蔬菜吃的少;吸烟、饮酒;久坐不运动;超重、肥胖、以及生活压力大等等因素。
主持人:大家很关心,大肠癌真的会遗传吗?
李国东:
网友朋友们不用担心,大肠癌本身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亲属中有大肠癌患者的人,患此病的危险性比普通人大3~4倍,如果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估计约20%的大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家族遗传性在结肠癌比直肠癌更为常见。
主持人:慢性(长期)便秘会导致大肠癌吗?
李国东:
慢性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者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研究表明,慢性便秘不会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但它能够显著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机会,再加之部分大肠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的缘故,所以,慢性便秘仍然被视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主持人:大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
李国东:
大肠息肉就是大肠黏膜表面上所发生的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通俗地说,就是大肠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腺瘤性息肉是目前大家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3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5~10年。另外,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发现结肠息肉呢?需要如何治疗?
李国东:
结肠息肉可能会导致腹泻、便秘甚至是便血。但是也有很多患者不出现明显症状,我们建议出现症状以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做肠镜检查,以此发现结肠息肉或者其他肠道疾病。治疗主要选择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如果息肉的大小及位置不适合肠镜下治疗,必要时选择手术切除。
主持人:那么,结肠镜检查真的很痛苦吗?
李国东:
做肠镜检查前首先要进行肠道准备,一般口服泻药清肠。在做肠镜时医生需要向肠管内充气,以便提供视野看清肠管。患者的痛苦也多来源于此,呈现出一种胀痛。一般来说,这种一过性疼痛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因为每个患者对于疼痛的敏感性不同,患者也可以选择做无痛肠镜。
主持人:大肠癌会有哪些症状?
李国东:
1、腹胀、腹痛。原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或者肠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还有渐渐加重的趋势。
2、便血,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右半结肠癌病人中有这种,肉眼可见的便血者占36.5%。这也属于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表现。
3、贫血,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病人即可出现贫血这种,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肿瘤阻塞,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
4、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直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当大肠肿瘤相对较大且有糜烂、溃疡或感染时,才可能发生大便习惯、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
主持人:大肠癌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李国东:
手术治疗与内镜技术。化疗及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中医治疗及基因治疗研究。
主持人:什么是微创手术?大肠癌可以微创手术治疗吗?
李国东:
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就是微小创伤的手术。是指利用腹腔镜、内镜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进行的手术。微创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大肠癌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完全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近20年来,腹腔镜手术技术不断提高,超声刀各类切割吻合器的发展更新,极大地推动了腹腔镜在临床中的使用。目前,腹腔镜手术治疗大肠癌的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肯定,相比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大量研究显示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相当的临床疗效,甚至优于传统的开腹手术。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大肠癌诊疗的相关知识。谢谢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大肠癌知识的科普。希望您能常来东北网,为网友们带来更多的医学知识。网友朋友们,再见!
李国东:
谢谢主持人,谢谢网友朋友们,再见!
专家简介:
李国东:哈尔滨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大学临床药理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等)、乳腺及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临床治疗工作;尤其集中于以胃癌、结直肠癌以及甲状腺癌、乳腺癌外科根治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靶向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多年致力于消化道良、恶性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以及肿瘤患者的代谢、营养与支持治疗。目前国内学术任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胃癌标志物协作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医院协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肛肠外科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同时担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腹部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国际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腹腔镜外科杂志》等多本国内知名核心期刊审稿专家。荣获第十二届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优秀学术骨干、哈尔滨医科大学“十大杰出青年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佳青年教学能手”、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等多个荣誉称号。近5年获得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出诊时间:每周二全天 科室-
供稿:岳金凤
编辑:宋微
审核:岳金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