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反复便血,食物蛋白过敏最终病因是h

白癜风怎样治疗好得快 http://m.39.net/disease/a_5686247.html

1.首先看1个病例

(1)病例回顾

患儿,男,2岁2月,因「间断便血1年余」入院。

患儿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中带血,伴大便次数增多(4~5次/天),约2~3月/次,每次持续2~3天,便中混有淡红色或暗红色血液,少量粘液,量时少时多,偶诉腹痛,可自行缓解。无发热,无呕血、黑便,无头晕头痛,4月前就诊,考虑「食物蛋白过敏介导的结肠直肠炎」,曾予纯氨基酸奶粉喂养4周,大便无好转。2月前予头孢克肟颗粒口服1周,效果差,为进一步明确治疗来我院就诊。

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状态良好,食欲、食量正常,小便正常,体重增长不理想。

既往有湿疹病史,1岁时曾患轮状病毒性肠炎,否认炎症性肠病、肠息肉相关的家族史。

查体:T36.0℃,P98次/分,R20次/分,WT12k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全身皮肤弹性可,双手掌心及口腔可见散在皮疹,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口唇红润,咽部粘膜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肢端暖。

(2)辅助检查结果如下

辅助检查:血常规+CRP白细胞9.46x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35.7%,淋巴细胞比例57.2%,红细胞4.77x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x10*9/L,CRP1.9mg/L。尿常规未见异常。大便常规示镜检白细胞1~2/HPF、隐血试验阳性(+)未见异常。

凝血四项示凝血酶时间测定(TT)27.3S↑,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4.02g/L,血沉32mm/h。肾功+肝代+肝酶+电解质八项、乙肝+HIV+HCV+TP未见异常。自身抗体11项+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

大便培养阴性,大便轮转病毒、诺如病毒、沙门氏菌PCR检测均阴性。

腹部彩超:肝胆脾胰声像未见异常、腹腔未见游离积液、包块及增大淋巴结声像。

电子结肠镜:回肠粘膜光滑,色泽正常,见有散在淋巴滤泡增生,未见溃疡肿块。回盲瓣形态正常,呈乳头状,阑尾开口呈弧形;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回盲部粘膜粗糙,充血,脆,触之易出血,散在糜烂,部分散在颗粒状增生,皱襞形态规则,粘膜下血管纹理模糊,病变以直肠及乙状结肠明显,未见明显溃疡及肿物。肛门形态正常,未见内、外痔。(如下图)

患儿做完结肠镜后血便明显加重,解糊状粘液血便10余次/天,伴阵发性腹痛,

复查:大便常规:镜检红细胞++++/HPF、镜检白细胞++++/HPF、隐血试验阳性(+)。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8.35x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33.2%、淋巴细胞比例54.9%、红细胞4.32x10*12/L、血红蛋白95g/L、血小板x10*9/L,CRP1.9mg/L。

结肠活检:横结肠粘膜、乙状结肠粘膜均可见粘膜糜烂伴活动性炎改变。

(3)最终诊断

最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依据:患儿,男,1岁+起病,以反复腹泻、粘液便血为主要表现,伴发作性腹痛,体重增长欠佳,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轻度贫血,更换喂养方式、抗感染等治疗无效,肠镜发现肠粘膜粘膜粗糙,充血,脆,触之易出血,散在糜烂,部分散在颗粒状增生,皱襞形态规则,粘膜下血管纹理模糊,结合活检结果,可诊断。

治疗:入院后与适当禁食、补液、益生菌调节肠道、止血等对症支持,效果欠佳;明确诊断后开始予美沙拉嗪栓剂mg塞肛,口服美沙拉嗪mg治疗3天后,大便次数减少,约2~4次/天。

复查大便常规:镜检红细胞0~1/HPF、镜检白细胞0~1/HPF、隐血试验阳性(+)。

1周后,未再诉腹痛,大便仍偏稀,1~2次/天,复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2.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要点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大多从远端结肠开始,逆行向近端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腹痛。

(1)临床表现有哪些?

儿童UC以慢性腹泻(62.9%)、黏液血便或脓血便(60.5%)、腹痛(44.4%)为主要症状,肠外表现(8.9%)及并发症(4.8%)少见。可能伴有发热(31.5%)、体质量减低或营养不良(38.7%)、贫血(37.9%)等全身表现更常见,并存在生长迟缓、青春期延迟等儿童特有问题。

但是与年龄相关:

①≤3岁组单纯便血者较多(48.5%VS24.3%),腹痛或排便哭闹者少见(9.1%),口腔溃疡相对少见(3.0%VS18.2%),贫血多见(70.0%),肠穿孔及中毒性巨结肠好发。3岁组腹痛更突出(66.7%),体质量下降更明显(47.0%),肠外表现增多;

②在≤3岁组全结肠炎发病率(60.6%)显著高于3岁组(20.3%);

③在≤3岁组重型患者较多(50%)。

(2)如何诊断?

除了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各种炎症指标以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查对UC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约为70%和95%,而克罗恩病患者ANCA阳性率20%,所以ANCA将在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电子结肠镜是目前最佳的诊断手段(确诊率90%以上),强调检查时应尽可能深至回盲部及多点活检。

结肠镜下典型表现为:病变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消失、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性或者接触性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③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粘膜桥等。

(3)要点小结

目前,儿童UC误诊率高,即使在欧美和台湾也不例外,为尽早诊断,应全面问诊查体,问诊中不应忽略既往史和家族史,体检中要注意皮肤、关节、眼、口腔、肝脾的检查,对有以下情况的患儿应怀疑UC。

①致病微生物不明确,正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持续或反复出现腹泻、血便、腹痛者;

②消化道症状不典型,但全身症状明显或以关节痛等肠外表现就诊,WBC、Hb、ESR、CRP、血清IgG、IgM等指标改变者。

对这类患儿在排除慢性感染性腹泻、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及结肠克罗恩病等疾病基础上,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黏膜活检,在有条件开展ANCA检查的单位,可将其作为疑诊患儿过筛检查。

由于本病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乃至生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儿童UC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在临床上每例疑似UC患儿必须经过完整的诊断程序,以获得充足的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价;而UC的治疗应遵循分级、分期、分段治疗及个体化、规范化、综合性的治疗原则。

编辑:周萌萌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推荐阅读:

热性惊厥如何处理?4张表教你搞定

临床最易误诊的4种腹痛,你遇到过几种?

患儿先发热、后出现皮疹,病因是?

临床补钾必备:这6条注意事项需谨记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汪志凌,毛萌等,儿童溃疡性结肠炎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2(7),-.

[3]陈洁,吴秀英等,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检查和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38(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xr/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