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好好的胃肠道会长出息肉这种异生物

胃肠息肉案例胃部息肉

患医院体检,检查后发现胃底上长有一个0.3×0.5cm大小的息肉。医生说息肉较小,可以再观察一下,胃部也没有什么不适,就没做处理,后来一直没有复查,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感到胃部有些不舒服,这才想起胃部息肉来,到医院就诊,发现胃部有了好几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并且之前的息肉明显变大了,长到了3×3cm。

直肠息肉

患者,女、27岁因腹痛半月余到我院行胃肠镜检查:退镜观察盲肠见一直径约1.0cm扁平息肉,ME+NBI示:JNET2A型,予高频电刀切除息肉,退镜距肛门65cm,25cm分别见直径约0.4cm的2枚息肉,分别予活检钳钳除。

原以为是消化不良,却发现肠内肿瘤长了10年......

患者入院前三个月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叫(肠鸣音),去药店买了消食片、肠炎宁、益生菌之类的常用药,吃了一周多,肚子还是会响,随后便秘和腹泻开始交替出现,持续时间约为两天左右,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医院就诊,行胃肠镜室做肠镜检查,直肠有肿块,活检取4块。

另一患者男性、42岁因反复间断性便血2月余到我科行肠镜检查,进镜距肛门5cm至齿状线肠段见一增生性肿块,表面充血水肿糜烂占据肠腔2/3周,取活检5块送病理。

患者体内的肿瘤长到这么大,可能至少有10年了,如果患者能30岁来检查,可能只需要割掉一个小小的息肉!

为什么这好好的胃肠道会长出息肉这种异生物呢?又该如何预防呢?胃肠息肉从哪里来?

要理解息肉的由来,首先我们得知道胃和大肠在人体内起什么作用。胃为受承之官,又被称为水谷之海,它是接受、消化饮食的;大肠被称为传导之官,传导的是糟粕和粪便,把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排除体外。因此胃肠病的发生就和我们的饮食有直接的关系。

中医常说“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这里的“不节”有三方面:

一是食物量的不节,如饮食无度、暴饮暴食,爱吃的就吃撑,不喜欢吃的就少吃或不吃;

二是饮食时间的不规律,不能按时吃饭,如有时一天不吃,有时一天吃四五顿;

三是食物的品质不佳,经常吃过于生冷、或是过热的食物、坚硬难消化的食物,煎炸、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以上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很容易损伤胃肠。

胃伤了以后,会出现胃胀、反酸、打嗝、嗳气,甚至是胃痛;大肠伤了以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传过快,出现腹泻、消化不良,中医将之称为脾虚,脾虚就生湿,湿聚成痰,痰湿聚结在胃壁、胃黏膜、肠黏膜上,就形成了息肉;另一种情况,大肠出现传导过慢,那么造成粪便和糟粕的瘀积,瘀积化热,会出现便秘,大肠是主津液的,由于热煎灼,津液成块,凝结在肠壁上,也称为肠息肉。

这就是胃肠息肉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长期饮酒、工作压力大等因素也与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胃肠息肉会癌变吗?

胃肠息肉在早期时症状并不明显,一般是在胃镜或肠镜时无意被发现的。息肉继续生长可能变成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就会变成癌。

研究表明:至少80%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不过有息肉的朋友不要过于担心,因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阻断它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直径越大,癌变的机会越高。胃息肉一般都很小,不到1厘米,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就要警惕了。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如今,胃息肉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防止胃息肉的出现呢?

在饮食上应以吃易消化的软饭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浓茶等。同时避免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的食物。

胃肠息肉虽然不等同于胃肠癌,但是却很可能促发癌症。不过,我们平时只要提高警惕,完全可以预防胃肠息肉的发生,即使发生了腺瘤性息肉也可避免其发生恶变。

消化内科专家建议

特别提醒大家,如果肠鸣音频繁出现,并伴随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时,医院做个肠镜检查,让自己安心也避免延误了病情。

建议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家里有直系亲属是胃肠息肉患者的,长期喝浓茶烈酒、爱吃烧烤的人群,长期服用大量阿司匹林等药物的老年人,每年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以便能及早发现息肉,防止息肉恶变。

每次把案例记录下来,是希望给大家提醒,不要忽略自己的肠道健康。

医院无痛胃肠镜已开展13年,使病人在舒适化、无痛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深受大家欢迎,预约无痛胃肠镜检查者越来越多,在奥林巴斯高清内镜下可以发现毫米级病变。

周一至周六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

预约电话?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xr/9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