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别听之认之

王先生反复便血7年,以为是痔疮,并没有重视。最近半年来,王先生体重下降了5公斤,隔几天就便秘,过几天又腹泻,偶尔左下腹还阵阵疼痛。一周前,王先生的腹部又开始疼痛,但这次疼痛难忍,医院就诊。经过结肠镜检查,发现王先生结肠内有一3×4厘米的息肉发生了恶变,遂立即进行了手术治疗。医生感叹,如果王先生及早就医,也许可以避免息肉癌变。

如图所示,结肠癌多数是息肉“变身”。

结肠息肉是指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结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及上皮异型增生有关。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27%,据估计,癌变时间为5~15年。

结肠息肉发病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1.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有调查表明,长期进食过多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人群,结肠息肉发生率更高。

  2.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3.炎症刺激:肠道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黏膜的息肉生成。

  4.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肠道黏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增生形成息肉。

 

出现以下三种症状应及时就医:

  1.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有不少人把大便出血误认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痔疮引发的出血常表现为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与大便混杂,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多为息肉表面破溃所致。

  2.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尤其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出现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3.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较大,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有血迹。

  当出现不规则腹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黏液便或血便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50岁以上的健康成年人,有条件的应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有直(结)肠息肉、结肠癌家族史和腹泻、便秘、便血病史,体检发现血CEA、CA增高,大便潜血阳性者,应进行结肠病变的筛查。结肠病变检查首选结肠镜,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都应该在内镜下先取活检并送病理检查。医院使用的是细而软的电子结肠镜,即使不用麻醉,多数患者也可以耐受。不能做结肠镜或不愿意做结肠镜的患者,可以选择钡灌肠或CT仿真结肠镜。

目前息肉切除方法有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腹腔镜切除或普通手术切除。

其中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根蒂部无恶变征象的息肉。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将息肉组织从根部烧灼切断,操作简便,术后病人马上可以下床活动。该方法不仅费用低,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

  有蒂或无蒂的小息肉可经内镜摘除。直径大于3厘米的无蒂息肉和活检病理报告显示息肉已癌变的,或结肠息肉多发、病变范围广泛,无法内镜下全部切除者,则应行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病理采取分次镜下切除,定期随访。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行全结肠切除术。

  由于息肉会复发,因此术后1~2年一定要做肠镜检查,尽早发现复发的病变,避免发生癌变。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则要定期进行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潜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由于结肠息肉、大肠癌是一种具有家族易感性的疾病,遗传倾向明显,因此,一旦确诊为这种病,病人的直系亲属都需要长期随访,3~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鹏帅,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晋城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从医十余年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严谨认真,默默奉献,多次荣获优秀医师及先进个人称号,年度被评选为“十佳医师”。

市医院消化内科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十二年专注白癜风医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yzjcr/4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