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肠癌很多都是饮食问题不注意给吃出来的。
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于饮食和生活方式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肿瘤之一,由于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方式的普及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食物都是具有致癌性的,糯米中含有高糖会转变为脂肪。
高脂肪会导致胆汁酸分泌的不均衡,胆汁酸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造成不均衡,因此我们要注意营养均衡,荤素搭配。
“30岁之后,很多人缺乏运动,吃的油腻,不仅大腹便便,还经常闹肚子、便秘,甚至大便出血。这些其实都是肠癌的高发人群,但可能一辈子都忍着不愿意做筛查,等查出来了,已经是晚期了。”
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早期症状隐蔽的癌症,容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肠癌生长较慢,有较长的时间限于局部,早期发现可手术根治。
肠癌早期有以下表现。便血:肠癌早期病变仅限于黏膜,可无症状,或仅有排便习惯改变。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出现便血,血色多淡暗,粘附于大便表面
黏液便和脓血便:癌肿破裂时,大便中常带有鲜红或暗红的血液和黏液,且粪血相混;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两三次,每次大便完毕后有大便不尽的感觉;
腹泻或便秘交替:若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就可能是因为癌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
腹痛和腹胀:肠癌患者因肠道梗阻会腹胀、腹痛,其中腹痛的发生率较腹胀的发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
贫血与消瘦:随病程进展,病人可出现慢性消耗性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及发热,甚至出现恶液质,并经常伴随着疲劳和无法解释的体重骤降,与便血、摄入不足以及消耗过多有关。
我国肠癌生存率只有美国的一半
40岁以上是肠癌的集中发病群体,但近十年来正在不断年轻化。在调查中,发现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轻的只有16岁,确诊为肠癌的仅23岁。30—40岁的腺瘤发现率高达22.1%。
不仅肠癌发病增速不断上涨,中国的肠癌死亡率也非常高。统计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30%,而美国为64%,为什么两者差距如此之大?
原来,结直肠癌作为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致死癌症,早期没有非常明显的症状,等到发现问题时,基本就是晚期,治愈率只有5%—40%。
多项研究均已证明,早期筛查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对于肠癌的早期筛查都有明确指南,而我国目前还无明确指南,公众对于肠癌的认识度不够。
美国大肠癌圆桌会议宣布到年,实现更大范围的结直肠癌筛查(普及率达80%),而中国肠癌筛查的普及率可能连8%都不到。
一项针对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的调查显示,作为我国近年来肠癌发病率显著升高的地区,只有7.6%的调查人群了解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真的可以提前5年发现肠癌?
早期筛查对于肠癌防治很重要
肠癌从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经历10年左右的发展期。越靠近晚期,治疗生存率就越低。
早期的小腺瘤症状不明显,一经发现,完全可以直接切除,即使是I期的腺癌,只要发现及时,生存率也高达95%。但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II期、III期、IV期)了,IV期的5年生存率只有5%。”
但有调查显示,在早期就发现肠癌的患者不到总体的10%,除了经常腹泻、大便出血等症状外,人们也很难辨定自己是否患病,早期筛查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到了年纪、甚至有了明显肠胃不适的症状,在医生建议筛查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忍着不做筛查。殊不知,早期如果及时发现,相当于提前5—8年发现肠癌,几乎百分百可以治愈。
而如果发展成晚期再治疗,治疗效果和痛苦程度不谈,光是手术加化疗费用,基本都在30—50万以上,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
医生建议:
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筛查一次
40岁以下人群每3—5年筛查一次
特别是以下4种情况,如果满足其中的2种,建议尽早做一次预防性早期筛查:
1.年龄在30岁以上,从未做过肠癌筛查
2.有经常肠胃不适、腹泻、便秘、大便出血等症状
3.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
4.本人有癌症史或者肠胃病史、肠息肉史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