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北大艺术硕士用三个问题告诉你如何参观

免费咨询

引航者直播微课堂

认真对待每一个来自家长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将正确的教育方法

传递给更多的家长朋友

我们将集中时间进行直播解答

嘉宾介绍

主讲人:沈倩如

引航者教育夏令营签约特聘课程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曾任《艺术品鉴证》杂志专栏作家,在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发表艺术评论文章

主持人:牛子希

北京引航者教育创始人,首席课程导师,十八年教育行业经验,青少年成长指导专家,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主持人子希

大家好,今天晚上非常高兴邀请到了我的师妹,北京大学艺术硕士的倩如姐姐,来给我们讲一讲关于博物馆的故事。

倩如姐姐是我们引航者教育签约合作的课程导师,今年暑假她会带着孩子们去亲自看一看清华大学的艺术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倩如姐姐。

hello,大家晚上好,我是沈倩如,感谢我亲爱的师姐子希老师的邀请,今天非常荣幸做客引航者,与大家聊一聊博物馆里的那些事儿。

沈倩如

在本次的分享中我用了天马行空这四个字作为主题。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其实我是受到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启发。它讲述了博物馆里的保安偶然情况下触动了一件文物,让博物馆里的展品全部活了起来,并发生了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显然我们知道这种科幻形式的故事情节在博物馆里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们迫切的想与文物建立的亲密关系的好奇心,从而诱发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其实一直都存在着。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也如实发生,也正因为有了这好奇心的驱动,才给我们留下了青铜器、陶器、玉器,建筑瓷器等众多时代的瑰宝和历史遗存,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往昔的风采,并与他亲密互动。

所以在这里天马行空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它指的就是我们古人的创意,在博物馆里变成了这些实物。另一层意思其实就是我们现代人对古人创意的解读,它是一种延续的创造力。

而在博物馆的这些展品和文物是建立古今对话最直接的载体,博物馆则是融入历史,开阔眼界,发散思路的最佳情境!

那么今天晚上我会针对这三点问题和我自己的观展经历与大家简单的分享交流。

●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博物馆?●那么我们去博物馆到底该怎么样欣赏博物馆里的藏品?●那又如何将我们看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

互联网时代一键检索文物

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博物馆

缩减我们与文物之间的时代感

我想请大家仔细的看一看博物馆的前两个字博物。这两个字最早出现于汉书的楚元王传,它代表的是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意思。也就是说博物馆展陈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物品,而是最大化的还原时代的背景和文化风貌,它呈现出来的是某个时代的缩影,而不仅仅是一件单品。

确实,互联网时代发达为我们检索这些文物图片和相关的信息带来了便捷,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单纯只看文物的图片和文字,觉得是蒙了一层纱一样没有办法感受,尤其是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让我们对文物产生误读。

而博物馆就不一样了,博物馆它营造的整体的时空效果,不仅让人可以沉浸在这个氛围中与古人近距离的对话和接触,在这样的情景下,其实它突破了文字和图像的局限性。

无论是史前文明时期的彩陶盆,还是远古时期龙飞凤舞的壁画,或者我们看着觉得特别狰狞恐怖的青铜器,以及宋元时期的文人风骨画,这种近距离的接触感,其实是消减了图片和文字的这种隔离性和这种不确定感,让你可以直接感受到文明古国的美的历程,时代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不断地感染和调动我们的思想情趣观念和意识。

在这个时候,博物馆营造的空间为我们和文物之间的对话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引发了多维度的思考和探索。它的广度和深度是碎片化的信息,无法达到的。

确保真实性

第二点博物馆是我们求真的一个数据库。为什么这么讲?我们都知道现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信息是非常庞杂的,里边的东西真假难辨,当我们通过信息检索获取文物信息和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有怀疑和求证的精神。

现在大家无论是看到的图片也好,还是文字资料也好,都是经过人为解读和加工的,尤其是我们在研究文物和展品的时候,一定要以博物馆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参考。

同时我们要对馆藏文物进行不断的参观调研,分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判断出网络上信息的价值,哪些它是真实的史料?哪些是戏说杜撰?

在这样不断的过程当中,其实是不断提升我们的感知能力和思辨能力。我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放到博物馆中进行检验,经过反复的琢磨,思考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形成清晰的思维体系,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所以博物馆是从书本来到实践中最适合的一个地方,也就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将文物与日常学习内容关联

第三点也是我个人觉得和现在的中小学生关系最紧密的一点,博物馆它其实是对通识教育的引导和补充。我们知道孩子们现在课堂上学的语、数、外、政治、地理、历史让他们觉得非常的乏味。

但是通识教育其实是最具有实用性的基础学科,而博物馆里的这些藏品其实是不同学科通力合作的结果,也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一个代表作。

博物馆里边的藏品它可以缓解孩子们对于通识教育的疲惫感,也可以将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换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基础学科。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例子,圆周率黄金分割点的比值和π的数据是多少?我相信很多人能知道。但是很多孩子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的头大,但是我跟大家讲,比如说蒙娜丽莎的画像、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故宫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恰恰我们刚才提到的黄金分割点和圆周率在整个建筑和设计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将这些藏品和孩子们的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话,我相信孩子们对于通识教育的知识的理解会更上一个层面。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我们知道它是封建时代的等级秩序和思想信仰的表现,但没有人知道它其实也包含着中国古代化学的冶金术、锻造术,同时也与中国早期的工艺美术是密切相关的,而这样的例子在博物馆中是非常常见的。

总之,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庞大的信息库,它是人们认识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博物馆是一个多元化的载体,它重在启发和引导。

我们该如何去欣赏这些藏品?

相信自己的眼睛与直觉

在这里我就想到了著名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欣赏一件艺术品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就是眼力,还有就是知识。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寻找美的本能,当我们进入博物馆去欣赏文物的一瞬间,其实我们的眼睛就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会不自觉的发现,我们会被每一种某种藏品吸引,停留很久都不愿去离开,就觉得他非常的美,非常的妙,但是却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和描述。

在听完专家的讲解之后,你就会觉得他说的就是我想要表达的,可是为什么我说不出来,我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我觉得首先第一点你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你捕获的是直觉中的美感,但是怎么样把美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该知识发挥作用了。首先我们需要对藏品的理念背景,包括创作者的意图进行收集和整理再分析,将美感具象化,这个时候我们与创作者藏品之间形成的这种三角互动就开始发挥作用。

经过反复的揣摩对比思考分析之后,再回归到藏品本身,你就会发现这种不可言说的美会转化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就算这真知灼见只有三言两语,但不管是深层次还是浅层次的认识,至少是你自己的观点,也表现了你是在正确的审美道路上一路向前。

结合知识,发散想象力

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之前去清华博物馆看到的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在去之前,其实我是对阿富汗文明是完全不了解的,所以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整个展馆的文物先看一遍,看看哪些是最吸引我的。

没想到我就在里边找到了东方的元素,比如说汉代的铜镜,还有中国早期的龙纹饰。所以我就去想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在阿富汗的时候出现,他跟当时的政治和历史的这种贸易的往来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和互动?

我开始逐渐发现阿富汗是一个宝藏国家,因为它属于中原地带,周围没有海,但是在早期的法罗尔丘地和亚哈姆的城市里边,大量出现了希腊的神塑像和生活用品。

一直到蒂拉丘地政治经济发展最为繁华的时候,也是当时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的这些城市,在出土的文物里面发现了大量不同国家地域的陪葬品。

比如说有希腊的雕塑、中国西汉时期的青铜器、埃及的玻璃、叙利亚时期的一些文物、还有少许的罗马钱币,可以看到在当时的阿富汗,是作为贸易往来的十字路口,是一个贸易往来的核心城市,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汇的一个汇聚点。在这个里边我要跟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墓葬中出土中国元素的这些铜镜、丝绸以及中国的龙和熊的形象。

非常有趣的是在蒂尔丘利,六个墓葬里边有五个为女性墓葬,一个为男性墓葬,女性墓葬的每一个墓主人,都会怀抱一个中国铜镜。为什么会怀抱中国铜镜?至今也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谜。

另外就是在男性墓主人的带扣和短剑剑鞘上发现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那么最早神兽的形象要追溯到东北史前文化中猪的形象,以及商周龙的形象的结合体。这种形象从战国晚期到汉代都是非常流行的,从东北亚经燕山、阴山至天山,都有大量类似的装饰文物发现。

那么在俄罗斯的阿尔泰地区出土的中国战国时期丝绸、山字纹铜镜,漆器巴泽雷克文化当中,也是有非常相似的艺术形象。以大月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这则把这种神兽变成自己的龙。

而这个龙的形象在桂双的文化中出现的非常频繁。那么我们就从龙型帆船神圣的起源发展和传播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原型,其实通过游牧民俗的迁徙,传播到更为广大的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我们也可以看到,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其实是非常频繁的。

在展品中我也看到了西利亚女神,在当时希腊的她是一个女战神的形象。我发现当时西利亚女神头上戴的冠,跟西汉时期早期西王母头上戴的胜非常的像,而且年代正好和西汉西王母形象出现的时间是非常吻合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胆的猜想一下,西王母的形象是不是也会受到希腊女神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它永远不是单方向的,一定是双向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不断的成长,我们对于外来文化进行本土的移植和改变,是学人所藏,为我所用。同样我们传播出去的文化东西也要被当地改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的生命力才会越来越强。这次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它是处于亚洲文明交流展其中的一部分,今年夏天在国家博物馆的大美亚西亚特展中,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看一看。大美亚西亚特展它展出了49个国家件藏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丝绸之路上沿线这些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而产生的共融共生。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加坡会出现景德镇的青花瓷作为贸易往来的商品,同样我们也会在周边的国家发现中国的古钱币。

到底中国还有哪些元素传到海外,然后被深深的烙印在文物上,中国又有哪些的器具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为我所用,那在这里先跟大家卖一个关子,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和大家再来分享。

所以我觉得大家去博物馆看展,尤其是遇到自己陌生的不熟悉的展,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惧怕心理,在这个时候首先你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审美的直觉,相信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点,对于知识的领悟力。同时再结合着专业人员的讲解以及搜集相关的资料,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与生活、工作,无缝衔接。

看完博物馆之后我们会有哪些收获?

在看展览的时候,我们一定是一个不断精进和思考的一个过程。这种内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一个状态,它有点像煲汤,是文火慢炖的一个过程。

就像一句网络俗话说得非常好,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但是你不可能一天读成林徽因。博物馆里的藏品作为文明的见证者,历史的参与者,他的任务重在启迪、激活大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我们通过听、看、想。不断的精进和思考,通过博物馆的藏品为我们营造的氛围,去拓宽我们的想象力,创造无限的可能。

让我们在见证历史发展的轨迹当中,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不断的精进和思考,或许有一天你的作品也会在博物馆里出现。

也许有一天我们没有办法成为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懂得欣赏艺术,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读懂它的美,读懂它的价值。

其实我非常希望大家能把这个博物馆之行当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它可能不会像学习音乐、绘画、舞蹈能够立竿见影,但是你每去一次你对它的认识都会通过日积月累,转化为自己的能量。

这种看似无用的能量,它是你未来抵抗焦虑和烦恼最强有力的武器。所以博物馆真的是一个巨大的保护,它不仅可以传递你历史人文知识,它同样也会是你精神上最有力的强大的支撑。

主持人子希

非常感谢倩如老师的分享,从倩如老师出口成章的分享中,我相信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她的知识渊博。

博物馆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是旅游景点,更是我们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场所!这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这里珍藏着民族的灵魂,这里抵御着岁月的侵蚀,这里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我相信通过博物馆这种深度探索的方式,一定能够让孩子拥有广阔的胸襟和眼光。今年暑假倩如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亲自去体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

为了能够带着孩子们深度的体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倩如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的工作,也跟我讨论了很多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收获。我们不止让孩子来听,我们还会通过一些更灵活的方式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探索真知的一种渴望和好奇心!

再一次感谢倩如师妹对我们引航者教育的支持,给我们今天带来的这堂精彩的分享,如果想让你的孩子跟着倩如老师一起去探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魅力,那么就请参加我们今年的北京名校励志夏令营。

如果孩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要上大学

为什么要上名校

寻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又如何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呢

学习动力营

“我要上北大”北京名校励志成长夏令营

就是通过专家课程,学霸激励,名校探访等

系列的深度课程和体验

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驱动力

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想学,知道应学,愿学

就此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个名校梦

版权说明:本文由「引航者教育」原创

如需转载,请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dcrzz/9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