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胃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
医疗行业的朋友说不用治疗?
你还真不打算管这个“新生物”了?
不要急着下决定
先了解清楚息肉它是个啥!
息肉是个什么肉?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临床表现多见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
息肉的发病原因及症状
息肉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慢性刺激与遗传因素有关。慢性刺激包括饮食刺激、机械刺激和炎性刺激。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
本病由于病理性质的类型不同,而临床表现或有差异,但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为常见症状。但多数人在息肉生长初期并没有明显不适,直到做了胃肠镜检查才会发现病变,甚至有少数人发现时就已经转变为恶性肿瘤。
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发现了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呢?这要视息肉类型来定。
我们通常把这些息肉归为两类——非肿瘤性息肉及肿瘤性息肉,同时当息肉超过枚时我们称为息肉病。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淋巴样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这些息肉基本不会癌变,甚至有一些可能会自行消失,但现代医学仍建议尽早切除。息肉在长期的刺激性环境下会继续生长,数量及个体体积会继续增大,随着刺激时间增加以及刺激因素增多,持续生长的息肉仍有癌变可能。这时你可能会说那我改变这些刺激因素那不就不用切除了吗?这里我们强调了数量和体积,如果发现时息肉的数量少、体积小时当然可以先行观察,但一定要注意定期复查,如果息肉们突然开始“茁壮成长”,那就必须治疗了。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它们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息肉的个头越大癌变的可能也越大,所以一经发现就需要尽早切除。另外,增生性息肉因起源于共同基底细胞,也有转变为腺瘤的可能,发现后也需要尽早切除。
肠息肉病常见的有黑斑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结、直肠腺瘤,甚至可满布所有结、直肠黏膜,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甚至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以及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因此应尽可能在青春期内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最彻底的手术方式是结肠、直肠中上段切除,下段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肛管吻合术。
针对胃肠道息肉,目前医学主张在内镜下摘除,其操作简便、直观、有效且相对安全,是当下首选且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内镜下切除主要包括镜下钳夹、氩气刀凝固、高频电切除、内镜下粘膜切除(EMR)、内镜下粘膜剥离(ESD)等。对于较小的病变可以在初次发现时随即行氩气刀凝固给与切除,较大的病灶可以行EMR、ESD完成治疗。
科室简介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消化内镜中心于年建成,由消化内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孙泽群主导建设。引进的具有NBI窄带光学处理及IHB色彩强调电子信号处理功能的奥林巴斯最新型内镜系统能够提供清晰的黏膜表面血管、细微结构和毛细血管的光学图像,从而更加突出病变范围,提高对病变的诊断概率,并进行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同时引进高频电外科系统,可以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消化道息肉电凝术、急诊内镜检查及镜下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硬化治疗等先进技术。-END-??温馨提示
五堰院区现有医疗服务于年10月26日起,整体迁址至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林荫大道号)。
请大家乘坐15路、健康快车,95路、普林专线等公交车直达我院就医。
城区范围内乘坐“曹操出行”网约车赴我院住院就诊,在一段时间内享受30元以内的免费乘车优惠。
往期精彩回顾
十堰城区“阳光宝贝”评选活动!速来报名!萌娃遭遇肠套叠,十堰妇幼超声慧眼识“真凶”中午“不打烊”,晚上到7点,医院的门诊太狠了!来源/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
作者/陈伦成编辑/小十审核/何丽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