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Bing
大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从腺瘤进展到癌大概平均需要至少10年。在早期病人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而一旦确诊往往已是中晚期,痛失治疗良机。
文Lynn
其实通过适当的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病变,结肠镜是目前公认的“金标准”方法。但很多人难以克服对肠镜检查的恐惧和抵触,或者确实存在某些禁忌症,这种情况下能否通过无创的粪便检查来进行筛查?
回答是肯定的。除了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CT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某些基于粪便的检测手段确实也被推荐用于结直肠癌的筛查,最常用的包括粪便隐血(gFOBT法)、粪便免疫化学检查(FIT)和粪便DNA检测这几种,其基本原理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看不到的血液或DNA突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自的特点和检测要求。
粪便隐血(gFOBT法)
原理:化学法,采用愈创木脂(显色剂)通过过氧化物酶反应检测中的血红蛋白。
采样要求:连续3天采集3次粪便样本(每次取少量)。生产商推荐在检查前应避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包括每日1片以上阿司匹林)7日、避免大剂量(≥mg/d)维生素C和红肉3日,因为食物中的血红蛋白可能导致假阳性,而维生素C是一种还原剂,可能干扰检测结果造成假阴性。
推荐频率:每年一次。
注意点:最好采用较高敏感性的gFOBT法(如,HemoccultSENSA)。而且需要在3天内连续采集3次样本。已经证实,单次粪便样本的隐血试验并不是有效的筛查方法。一旦发现阳性结果,需要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确诊。
粪便免疫化学检查(FIT,或iFOBT)
原理:免疫化学法,采用抗体检测中的血红蛋白。
采样要求:只需留取1份粪便样本。不易受动物性膳食中的血红蛋白和药物的干扰,取样前无需限制药物和饮食。
推荐频率:每年一次。
注意点:有条件时应进行定量检测。粪便免疫化学检查(FIT)对结肠病变的敏感性高于gFOBT,更值得推荐和推广。一旦发现阳性结果,需要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确诊。
多靶点粪便DNA检测(FIT-DNA)
原理:联合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以及来自大肠内壁细胞的特定DNA生物标志物。
采样要求:单次完整的粪便标本。取样前无需限制药物和饮食。
推荐频率:每3年
注意点:新型检测方法,成本较高。一旦发现阳性结果,需要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确诊。
最后提醒几点:
1.粪便隐血(gFOBT)或粪便免疫化学检查(FIT)只能判断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无法察觉的微量血液,但无法确定导致出血的病因。其结果异常可能提示结肠癌或结肠/直肠息肉,但并非所有癌症或息肉都会出血。
2.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直肠、结肠和部分末端回肠内部的情况,是癌前腺瘤和结直肠癌的确诊性检查。如果发现病变,还可在检查期间进行活检、发现并切除息肉。
3.血液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早期检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主要协会筛查指南中也未包含这些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用作结直肠癌筛查的价值不大。不要对这些指标抱有什么幻想。
关于结直肠癌的筛查,目前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建议从50岁时开始筛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在年的最新建议中甚至已将开始筛查年龄提前到了45岁。但非常遗憾,目前结直肠癌仍然被称为“明明最能预防,却预防得最不好”的癌症(themostpreventableyetleastpreventedcancer)。
希望大家对这些疾病多一些了解,在制定体检方案时一定要针对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让健康体检发挥应有的价值。
扩展阅读:手把手教你科学筛查这10种癌症和8种疾病
编辑俞参考资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