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继续了解专用名词,非腺瘤性息肉的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不用开又便宜 https://m-mip.39.net/pf/mipso_4781951.html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

中山内镜大肠癌科普非腺瘤性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非腺瘤性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一起来了解一下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哪些类型。

01

幼年性息肉

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若儿时不发病,也可见于成年人。

此类息肉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cm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cm,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黏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的表面有溃疡形成。

幼年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或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等先天性畸形。其息肉分布多发生在大肠,并以胃肠、升结肠远端和直肠远端多见。但小肠和胃也可同时有息肉存在。胃的息肉以胃窦部多见。胃肠道的息肉大小多在1~3cm,并且多有长蒂或短蒂,少数呈宽基底蒂,~个不等。息肉的组织学特性属错构瘤。由于息肉蒂内无肌层,故息肉蒂易扭转、缺血、坏死。

02

增生性息肉

多数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cm,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

组织学上此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上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03

淋巴性息肉

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

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2~5cm。

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黏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黏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相,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相,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

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cm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与淋巴性息肉相同。

04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

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cm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于黏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目前尚不能肯定其与癌变的关系。

虽然非腺瘤性的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也需要咨询医生后进行定期随访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shuz.com/jcxr/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