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医院消化内科吕朝阳
半年前,有位病人来找我看病,他因反复腹胀打嗝,深感困扰,医院做了电子胃镜,提示“慢性胃炎伴糜烂”,活检病理后诊断早期胃癌,医生建议他,去外科做胃大部切除。这位患者听闻这样的消息,立马懵了。他不愿“放弃”自己的胃,于是他四处求诊。听说我院可以用消化内镜做微创手术,便刻不容缓来院就诊。我在了解他的病情之后,让他再次做了个胃镜检查。同时电子染色和放大胃镜精查。果不其然,胃镜检查显示,患者胃部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且在胃角见一处糜烂,内镜下诊断早期胃癌的病灶,属于分化型粘膜内癌。我告诉他,这次依然要做手术。患者听到这样的消息,立马害怕起来,想到之前听说的胃大部切除手术。我跟他说,这次准备做的手术不是开刀大手术,也不是平常所说的微创—腹腔镜手术,而是胃镜下进行的“微小”手术——ESD(内镜下胃黏膜下剥离术)。过程类似胃镜,无须开腹,直接从胃腔内将病变组织切除。这种手术能完整切除大于2cm的较大病灶。当早期肿瘤较小,也没有淋巴结转移时,只要操作过关,ESD与传统开腹根治术效果相当,这时候ESD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损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在了解到ESD不需要胃大部切除,只需要切除病变及周边的粘膜和粘膜下层,这位患者欣喜若狂,欣然接受了这种治疗方案。之后,我为他实施了ESD内镜微创手术,术中完整切除病灶。术后,他接受了营养支持等治疗,禁食2天后,逐步恢复饮食,术后4天就出院了。出院后需半流质饮食2周,避免重体力活动,3个月药物治疗,促创面愈合。出院2周后,他的活动和进食即恢复如常。近日,患者来院复查胃镜,结果显示原病灶位置已完全愈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是指内镜下将病变粘膜从粘膜层至粘膜下层完整剥离的微创技术,适用于食管、胃、结肠的早期肿瘤、癌前病变及粘膜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根据最新的胃癌诊治指南,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ESD)是首选治疗方法。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第二位。而早期胃癌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胃癌的诊治,早期发现是关键。在此我们提醒大家,无论有无长期中上腹不适感,有以下情况请尽早做胃镜检查:①年龄≥40岁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③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等病史⑤有胃癌家族史⑥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温馨提醒:胃镜病理提示有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必要时ESD治疗。专家介绍吕朝阳主治医师个人简介:本科学历,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开始从事消化内科专业。医院肿瘤介入科进修肿瘤微波消融技术,年前往医院进修内镜下诊疗技术。专业特长:擅长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及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疗。尤其擅长CT引导下肿瘤微波消融术,TACE等介入诊疗技术,熟练掌握内镜下消化道狭窄扩张术、内镜下胃息肉电切术、内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门诊时间:周六
门诊地点:消化疾病诊疗科(门诊二楼西北区域)
咨询电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